经典诗歌

    谣言危机


    时间:2022-06-19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愿世界被善待”

    周一中午,27岁的安辰(化名)正在办公室午休。她在朋友圈刷了一条标题为《快递小哥冒雨送货竟被偷,暴哭20分钟后发生的事暖到了所有人……》的“新闻”。读完这篇文章后,安辰感到有点难过。她想到了那些为生活和自己忙碌的人。几分钟后,她把文章转发到朋友圈,并配了一句“愿世界被善待”。

    谣言危机

    安辰不是唯一一个相信和转发这个谣言的人。她背后是中国网民围绕这一谣言产生的约20万次话题参与行为。

    中山大学和腾讯于2019年1月17日发布的《2018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以下简称《治理报告》)显示,2018年11月1日-27日监测期间,“快递员快递被盗在雨中哭泣”谣言的相关话题在全网传播20万左右。对该谣言的受众画像分析显示,参与该话题讨论的网民中,25岁至35岁的中青年网民占比超四成,45岁以上的中老年网民参与不超过一成。

    在2018年的一批典型谣言案例中,年轻网民的参与度很高。报告显示,在“缺钙骨头汤补钙”、“情侣打麻将买车被4S店员工围堵”等案例中,谣言的主要受众均分布在25岁至35岁的群体中;在“菠菜和豆腐一起吃会得结石”的谣言中,25-35岁和15-25岁的中青年人参与度最高,占总数的76.2%。以“洋葱能杀死感冒病毒”为例,25至35岁的网民参与率达到28.3%,25至45岁的中青年网民成为讨论的主要参与者。

    与很多人的认知不同,《治理报告》在“中老年人易感谣言分析”一节中提出了核心结论:中老年人的谣言认知能力并没有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年轻人在谣言识别上与中老年人处于同一水平。

    对于这一结果,报告分析团队解释说:“随着人们对谣言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网络谣言的传播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其隐蔽性和迷惑性使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落入陷阱。”

    “就像一种病毒的传播,虽然每个人的免疫力不同,但是当这种病毒特别凶猛的时候,就会无差别传播。”制作团队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副主任何岭南从病毒传播的SIR模型中指出,如果把谣言比作病毒的生命形式,一些强大的病毒会不断自我进化,从而延长其生命周期,使其能够在媒介素养较高的人群中生存和传播。

    在“快递员的快递被偷在雨中痛哭”的案例中,这种谣言的自我进化能力体现在话题的不断延伸和扩大,加上煽情的标题和“文字视频”的传播形式,增强了谣言的现场感和可信度,高度心理化;在传播的结果中,其生命力显著提升,获得巨量的讨论和转发。

    但《治理报告》除了对信仰和歌谣层面的分析,还提出了“中老年人比80、90后更爱歌谣”的结论。针对中老年人的造谣行为,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在报告分析中指出,中老年人为了家人健康,往往更喜欢在微信群、朋友圈传播健康养生信息。

    谣言文本方面,报告分析指出,转发量高的谣言大多带有负面情绪,产生死亡恐惧,频繁使用涉及自我的人称指示语,如《晚饭不吃,真的行吗?馋?你也要忍》中的“你”作为人称指示语,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身份卷入度。在时间词方面,针对中老年人的谣言文本中含有大量将来时词,如《11月1日起,国家规定,喝酒出事,同桌人将负全部责任》。文字内容多着眼未来,避谈当下,为谣言诉诸情感、讲述故事提供了无尽的可能。不确定的“差距”

    除了比较年轻人的行为

    在对六个典型谣言案例的分析中,除了“缺钙骨头汤补钙”的主要受众是女性外,其他五个谣言案例——的主要受众,即“菠菜和豆腐一起吃能得结石”、“抽烟有益健康”、“洋葱能杀感冒病毒”、“一对情侣用麻将买车被4S店员工暴打”、“一个快递被偷在雨中痛哭”3354的主要受众都是男性。

    从谣言传播的动机来说,何岭南认为传播最广的谣言其实和一般的谣言是不一样的。《治理报告》这本书提到,在谣言传播的背景下,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动机分为“寻求事实”、“增进人际关系”和“增强自尊”

    我”三类。“比如食物相克谣言,人们传播它是为了寻求事实,但是在一些传播很广的事件里,人们实际上是想通过告诉别人我知道这件事,来拉近与他人的关系,或者塑造自己的形象,显示自己的领先性。”何凌南认为,男性在增强人际关系、塑造自我形象及了解周边环境上有更强的动机和需求,因而会更多地涉入和传播这种类型的谣言信息。     何凌南认为,从人的角度分析,目前网络上信息量大、信息求证成本高、花费时间多,可能也是影响谣言传播的因素。布雷特·佩勒姆、哈特·布兰顿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一书中提到,人认识世界有4种方法——直觉、权威、逻辑、经验。在面对重要事物时,人会求助于逻辑和实证经验,而在事情不那么重要或时间不充裕的情况下,则更倾向于寻求直觉和权威的帮助。     “面对不确定的信息,有时我们的反应是直觉反应,而直觉反应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情绪,这可能是造成人的信息求证意愿弱,并信赖网络上泛滥的信息的一部分原因。”何凌南解释,从心理学的“信息可获得性”上看亦是如此,人很容易受到心理因素制约。“一个信息总是重复出现,虽然当时你觉得它很傻,但你还是会受到影响。你对这个信息的印象越深,越容易想起来,就越容易相信它是真的。”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