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提琴说中文
时间:2022-06-19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蓝欣大剧院,俞丽拿在《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首演中进行了独奏。
79岁的俞丽拿刷了一下屏幕,这可能是她根本没想到的。
2019年3月26日,《真爱梁祝》在上海举行启动仪式。这部音乐剧作品是为纪念《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诞生60周年和建国70周年而作,也是俞丽拿关闭小提琴近10年后参与创作的第一部新作。消息一出,各媒体平台纷纷转发。
发布会上,《梁祝》的表演者俞丽拿与作曲陈刚、何再次相聚,他们的合影勾起了网友们的回忆。60年前,这些年轻人用真诚的心,用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中国爱情故事,祝福了共和国的10岁生日。“《梁祝》是共和国成立以来最成功的小提琴协奏曲,在世界名曲中占有一席之地。”“俞丽拿是《梁祝》最权威的选手,我每次听都哭。”人们在评论区分享自己对《梁祝》的回忆。共和国琴弦上的蝶舞
1959年5月27日,《梁祝》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曲目首演。《梁祝》整首歌25分钟以上。悲伤而美好的《化蝶》章结束后,结尾的广播轻如鸿毛。随着这根羽毛轻轻落下,上海蓝欣大剧院的观众鸦雀无声。此时此刻,舞台上19岁的俞丽拿很紧张。尽管之前排练过无数次,但她仍然不确定这首中西合璧的小提琴协奏曲能否被观众接受和喜欢。然而,几秒钟后,潮水般的掌声向她涌来。她谢幕并下台。掌声从未停止。她和躲在台口的陈刚、何再次谢幕。掌声没有停止,所以俞丽拿上台做了一个毫无准备的表演。
无论是、陈刚还是何,几十年来,他们都在不同的场合提起过这一天,提起过他们与《梁祝》结缘的这段黄金时光。在那个激情的年代,这是他们的青春和浪漫。
对俞丽拿来说,这一时期始于1951年。那年秋天,上海的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则招生通知,上面写着著名音乐人贺绿汀要在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办一个“少年班”。
此时俞丽拿11岁,生长在现代音乐氛围浓厚的上海,从小学习钢琴。得到消息后,她报名参加了“少年班”考试,最终被录取。入学半年后,为了平衡专业数量,俞丽拿和几个学生被从钢琴专业分到小提琴专业。虽然从零开始,俞丽拿是勤奋和认真的。两年之内,俞丽拿已经成为班上进步最快的学生。
1957年夏,俞丽拿升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系。经过校长何绿汀的努力,上海音乐学院此时搬到了市中心,学生的表演机会也更多了。剧院、工厂、农村……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然而,俞丽拿和他的同学们的苦恼逐渐出现了。他们发现,无论在哪里演出,小提琴似乎都不受欢迎。“声乐系的学生唱了两首中文歌,观众鼓掌,都在说‘再来一首!“再来一杯!”每次演出结束,观众表情麻木,掌声稀稀拉拉。"弹琴的同学不甘心,就问农村老母亲:"阿姨,你喜欢吗?”“太好了!”“你能理解吗?”老母亲笑着摆摆手说:“我不懂!"
在这种焦虑下,“小提琴民族派实验团”应运而生。上世纪50年代,中国在文艺领域受苏联影响居多,同学们都知道苏联历史上有一个强调音乐创作民族性的“实力派”。为了让“小提琴说中国话”,学院决定借鉴“实力派”的经验,成立“小提琴民族学校实验组”。
在那些炎热的年代,年轻人总是想着为他们的国家做点什么。俞丽拿自愿加入实验小组。“那时候,我一心想要让人们喜欢上小提琴。我在入团的时候就做好了自我牺牲的准备。不管实验成功与否,即使耽误了专业学习,我也毫不犹豫!”
实验组的探索是从民歌改编开始的。他们第一次将阿炳的《二泉映月》改编成小提琴独奏,还改编了民谣010303010。带着这些作品,年轻的学生们去了外滩,开始了街头表演,这种表演甚至在现在看来都非常时髦。
俞丽拿拿了一个乐谱架和一个晒衣夹,生怕风把音乐吹走。十几个学生一顿饭,引来一圈路人。
过了一会儿,学生们拿起了乐器,人群变得安静了。当一首熟悉的民歌旋律响起时,俞丽拿惊喜地发现,“人们的表情都不一样了。当你用小提琴说话时,他们能听懂”。这一表演使小组成员相信他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师生深入中国各省生活,实验组来到浙江。温州到宁波的船上,大家顶着寒风在甲板上乞讨。
论国庆10周年的献礼曲目。当时中国缺少宏大的协奏曲和交响乐来表现民族的伟大。因此,在这个节点上,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的想法被小组成员一致通过。
那么,演奏什么曲子呢?当时正值“大跃进”,全国都在喊“大炼钢铁、全民皆兵”的口号。实验小组顺应时代潮流,报了《大炼钢铁》《女民兵》两个选题。小组成员何占豪对越剧很熟悉,越剧《梁祝》在全国早有一定的知名度,他们又在给领导的报告上加了一个《梁祝》。俞丽拿(右三)与上海音乐学院的师生
此后,实验小组正式着手改编创作《梁祝》,由何占豪、陈钢作曲,每创作一段旋律,俞丽拿就在一旁试奏一段。“这段如泣如诉的爱情故事,最难品的是味道。它来自越剧,你不熟悉中国戏曲,就不可能拉出那个味道来。我虽然是浙江人,但没用,因为我学的是西洋那一套。所以我们研究中国戏曲,学越剧唱腔,还学二胡的拉法。这是一个全新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