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不能代替思维
时间:2022-06-18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2018年04月《亚马逊中国全民阅读报告》报道,虽然中国人愿意为内容付费,但只有32%的“80后”、“90后”、“00后”每天阅读超过1小时。
这不仅仅是中国人的阅读现状。2018年2月,日本共同社的调查数据显示,53%的日本大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为零。
一方面,年轻一代倾向于远离书籍;另一方面,他们越来越依赖社交媒体。
2018年,脸书的活跃用户已经达到22亿。不久前,美国网民发起了一场脸书使用权的拍卖:放弃使用脸书要付多少钱?
结果显示,一年至少1000美元。
今天的阅读充满了新技术,也出现了新问题。如何跳出技术的藩篱,在上面悠游?个人“过滤气泡”,不是全世界。
2010年,美国自由派作家伊莱帕里泽突然发现,他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偶尔浏览保守派关于脸书的文章了。他猜测,谷歌也会这样做吗?于是他让朋友搜索“埃及”,结果发现搜索的截图差别很大。一些人发现了埃及发生的各种抗议活动的报道,而另一些人只发现了金字塔。Pariser证实这是由某种推荐算法引起的。因为脸书判断他更倾向于阅读自由党的内容,这帮助他自动屏蔽了保守党的信息;谷歌也在帮人做判断,让大家停留在算法选择的视野里。
所以Pariser用“过滤气泡”来定义这种现象。“社交媒体会像泡泡一样把受众包裹在里面,通过算法和推送塑造受众的传播生态”。问题在于“你无法决定什么信息可以穿过泡沫……但我们需要新的想法、新面孔和不同的视角”。
在搜索引擎的过滤泡沫中,规则更简单,更商业化。
人们停留在被各种算法过滤的“泡沫”中,浏览着被技术过滤的单一世界,以为这就是全部。
虽然“过滤气泡”是计算机技术浪潮的产物,但实际上,2006年哈佛大学桑斯坦教授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信息茧房”概念时,“算法推送”还未普及。这种现象的始作俑者是大众心理学——。人性的弱点导致我们停留在自己选择的自我满足的领域。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像茧一样把自己束缚在茧房里。
在信息洪流的不断冲击下,人会不自觉地成为蚕茧中缚的蚕,而技术则放纵和放大了人类原有的缺陷。工具没有价值,但使用工具的人有。
从大数据算法的运行逻辑来看,“信息茧房”和“过滤泡沫”是互联网时代不可避免的。
Aauto Quicker的创始人苏华在乌镇接受采访时承认,这是第一代推荐系统的普遍问题,他们正在改变——IT工程师应该在他们的算法代码中输入道德责任。
他问了一个问题:现实世界中的人是如何探索世界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随机性会带来各种可能性。
这位软件工程师出身的经理说:“人工智能的算法就像木匠的斧子,但本质上它只是一个工具。我们应该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算法,更好地利用算法的特性来解决社会问题,突破这个‘信息茧房’。”
没有工具价值,只有使用工具的人才有。
这种对社交媒体的开放探索,让人联想到微信阅读的“笔记”功能。
我的书架上是刘的《镜子》,里面的主人公发明了超弦计算机,可以模拟现在宇宙的模型,熟悉前世,但这样会让世界完全透明,任何人都没有任何隐私可言。于是我随便写了张纸条:“现实中,还没有镜子。灵魂是我们密室的镜子,但从来没有人打开灵魂照过相。”
网友纷纷留言。
有人说:“这个技术最好被销毁!迟早,人们会犯错误。他们权力越大,犯错后的破坏力就越大!”有人反对:“为什么大城市会吸引年轻人?是房价高,交通拥挤吗?不,这是对公平机会的渴望。镜像会诞生另一个文明。我相信以人类的进化能力,黑暗不会横行。”
这也是技术带来的空间跃迁和时间便利。——以前很多人都是呆在自己的床上看书,现在和“我”在一起,这也有助于“我”在不同的维度探索不同的世界。不要让机器替你思考。
技术本无罪。白岩松强调:“我不是谴责技术和机器,而是提醒人,没有警觉就会日益沉迷;在技术对自己形成控制之前,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归根结底人才是决定性因素,我们需要先保持警觉,然后提升,而不是关掉电源。”
他希望年轻人把读书培养成一生的习惯和最好的生活方式。
确实,我们最大的阅读障碍并不是来自“茧房”“气泡”,而是懒惰。让技术代替自己思考,甘愿时间被分割,同时在碎片化的信息里,削弱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力。
在被挤压的时间和膨胀的知识焦虑里,年轻人常常觉得一切要快,志向远大地许下愿望:一年要读一两百本书。
于是,各种“速读”法开始畅销,各种学习App也应运而生:20分钟内让你读完一套经典丛书,讲得还头头是道。但是,“速食”多了,人的思维会趋于扁平化,不再接受稍显复杂的理论,不愿花费时间真正去读一本书,思维会变得苍白浅薄。在知乎上有一个很热的话题:“我读了很多遍的书,没过几年就忘了,那读书还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