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味道”的本质


    时间:2022-06-18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很多年前,mainland China就有人在讨论,英文中的“taste”是应该翻译成“味道”,还是“taste”更贴切。到现在,大家似乎已经达成共识,就是大陆翻译成“味道”,而港台继续坚持自己的“味道”。在我看来,争论是不必要的,因为“味”和“味”分别讲述了味道的不同方面;合在一起正好可以说明其复杂的内涵。

    “味”的本质

    为什么是“味道”?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们说一个人懂得吃,夸他“有味道”。这没什么不好。但是,我们也把“品味”这个词延伸到了其他范畴,从穿衣打扮、家居陈设、音乐欣赏、艺术喜好,到阅读倾向和习惯,我们都用“品味”作为保护伞。甚至找伴侣谈恋爱,也有人讲“女人的最高品位在于对男人的选择”。我们判断一件衣服的美丑,一首歌的好坏,甚至一本书的雅俗都是凭金口玉言吗?

    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我们只是用味觉来描述这些领域的选择,而不是真的用舌头去舔一本书和一条裙子。问题是,为什么要尝?为什么我们把味觉作为所有这些不同判断的基础?为什么一个读者对某一类书的喜好被称为“阅读品味”?为什么一部搞笑的电影叫“充满趣味”?为什么另一个喜欢高尔夫的人比一个摔跤迷更有“品味”?阅读、电影和运动有什么共同点吗?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味道相似吗?

    如果我们拓宽视野,就会发现这不仅是西方特有的现象,也是其他文化中由来已久的传统。人们在印度谈论音乐的时候,经常会提到每一首曲子都会带来不同的rasa,rasa就是品味的意思。中国人在分析书画时,往往从笔墨的浓淡入手,“淡”是一种味道范畴。换句话说,不同地方的人都注意到了“味道”的特点。

    “味道”最大的特点就是主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种水果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榴莲,不喜欢吃的人觉得它像粪便,喜欢吃的人则被称为“果中之王”。味道是最亲密的感觉。当你吃到嘴里的东西时,你很难告诉别人它是什么样的。比起视觉和听觉,味觉离它的对象太近了,它们的距离太近了;不像从远处看美女偷窥,你得往嘴里塞块蛋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喜好;如此主观,不能分享。这就是“味道”的本质。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