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如果你是博士生 莫问的未来


    时间:2022-06-18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一个研究了一辈子诗歌的博士,对文学的贡献可能不如一个一辈子只写过一首诗的人。我从来没有寿司博士学位,这可以用来表彰小野二郎,世界公认的“寿司之神”。

    若读博士,莫问前程

    读博可以说是相当中国化的执念。从古至今,中国人对知识分子的崇拜与当下对博士的误解交织在一起,使得博士学位在中国更加光芒四射。

    现代意义上的博士作为一种学习水平的标准已经存在很久了,但在中国还是一个相当年轻的概念。在中断了几十年之后,中国于1980年恢复了学位制度。1983年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批博士毕业,共计18人。他们的学位授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现在中国人对医生的认识似乎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一个古老的中国词被应用到一个从西方引进的学术等级观念上,翻译一时偷懒,造成了后来的诸多误解。根据博士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博士要对某一专门学科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获得一些原创性的成果,进一步拓展这一特定学科的知识边界。所以,医生不是“有钱”,只有你是“专”。

    美国犹他大学教授马修马特(Matthew Matt)是这样解释“博士”的:人类所有的知识都可以比作一个大圆圈。小学毕业的时候,你只知道圆心.你硕士毕业后,还在不停地读科研论文,到达了人类知识的最外缘,3354,也就是圆。“你专注于一个点,咬紧牙关,努力推了好几年.直到有一天,你在人类知识的边缘推出了一个小包。你戳出来的这个小包叫医生”。

    其实这是一个比较客气的解释。事实上,在知识面广、精细化程度高的今天,很多博士在人类知识的大圈里并不戳一个小袋子。而很多人咬紧牙关折腾了几年,只是让人类知识的大圈更加拥挤和冗杂。

    然而,顾名思义,人们认为医生应该是有知识的人,他们对医生寄予了许多与其并不相符的期望。比如现在一些三甲医院明文指定医生甚至博士后做医生,但是一个一直在学习、做实验、写论文的医学生,很可能还不如一个有更多治病救人临床经验的医学生。很多国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启事也表现出对博士的执着偏好。

    没有证据表明学历高的人能力更强,但在很多地方,博士学位不仅能让你拿到更多的工资,甚至成为晋升的一大参考标准。

    人们最初对医生的期待,给社会上的医生带来了很多功利的回报,反过来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去读博士。一定程度上,看博客成了功利主义者的执照,虚荣的门面,逃避者的归宿。

    但当一个人的动机不纯,或者对追求纯粹的知识缺乏高度的投入时,读博是很痛苦的,拿到学位是很难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我国每年有近三分之二的博士生无法正常毕业;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项博士生心理健康调查显示,47%的博士生患有抑郁症,其中10%的人想自杀。

    路不好走,自然有人会开辟邪路。创造一个假医生并不容易,这比方红俭信息贫乏、难以核实的时代要困难得多。你需要足够硬的背景,打开足够多的后门,找到合适的代笔人,然后花大价钱分发核心论文.最后拿到学位,时刻保持不安和小心,避免像翟天临那样被一句不经意的话打回原形。

    即使黑白两道都很难走,但医生的数量在持续增长,医生的空间也不够了。供需失衡导致的冲突也让医生看起来很奇怪。他们从曾经辉煌的高级知识分子变成了高分低能、孤立无援的书呆子

    博士头衔甚至可以让女性沦落到相亲市场的底层。方鸿渐父亲那一代人的观念,直到今天还是有市场的:“读过几本书的女人,最难驾驭。男人肯定比她高一层,不能和她平起平坐。所以大学毕业生娶中学女生,留学生娶大学女生。女人在国外拿到博士学位,只有外国人敢娶她。否则,男人至少是双博士。”

    医生的光芒在下降,功利回报也在急剧下降。首先,工作不好找。大多数岗位对博士层次的专业知识没有要求,博士的能力和年龄不占任何优势。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数据显示,20年来,美国刚毕业的博士就业形势每况愈下。1991年,51%的博士生毕业时能够找到工作,但2011年,这一比例降至37%。

    医生的收入也不算优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公布的《中国博士发展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医生月平均可支配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占37.5%,3000元至4999元的占40.9%,5000元至9999元的占16.1%,万元以上的占2.3%。

    如果你获得博士学位,莫问的未来。读博不再是鸡犬升天的梯子,而是一种需要你毫无回报的全身心投入的信念。没有这样的意识,可以另辟蹊径。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