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沉睡之旅的时代


    时间:2022-06-18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睡”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因为道路难行,交通不便,稍微远一点的风景只能口口相传。因此,古人因地制宜,发明了一种新的旅行方式,即欣赏山水画来了解山水,揣摩生活情趣,探讨哲理情境。

    卧游时代

    南北朝时期,宋代宗炳的《画山水序》明确提出了“卧地”说。宗炳,话不多,善书画,善山水。西涉巫蛊,南登恒山,带病归江陵,叹曰:“旧病屡见,天下名山难见,只当望道清心,卧游。”所以“凡行必见墙,坐必卧”。这是中国古代的卧姿,用绘画引发想象,抚慰心灵。

    西方的卧姿大师是18世纪法国作家塞维利亚德梅斯特。因为决斗接地气,他干脆写了一本游记《我的卧室之旅》。他穿上粉蓝相间的睡衣,锁上门,径直走向沙发,命令自己用完全陌生的眼光看待生活。42天,他收获了独特的体验,重新定义了“枯燥的日常生活”和“精彩的世界”的清晰界限。边界是灵魂的富足和贫穷。

    80年后,尼采从中获得了新的感悟:有的人懂得利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经历,让自己成为沃土,在那里一年可以结出三次果实;其他人(众多)只会随缘。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人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另一类人可以化神奇为腐朽。大多数人是后者,前者很少。古往今来,大部分都是这样。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容易。在所有的节日里,人们的位移堪比非洲角马的大迁徙。茶盐湖3354,这个以前人迹罕至的地方,成了网络名人里新的旅游景点,被它吸引来的游客,简直把天空踩成了泥泞的沙滩。夏天的时候,我的微信朋友圈里至少有五个人拍了一模一样的照片:一样的蓝天湖水,一样的白云在图中对折,不用亲自去了。是的,照片是一样的。所有的经历都只是别人的重复。

    前人的旅行,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都是人生的路线,伴随着感悟、顿悟和开悟。一个人背后漫长的路,就是以疲惫坚韧的身体为笔书写传奇。今天,我们不必承担这两种责任。旅行只是一种放松的游戏。我们想要的是一种愉悦和舒适。连好奇心都渐渐省略了,不过是一路吃吃,拍拍照而已。

    现代睡眠不是对潮流的反叛。待在家里看着别人堵在路上,彩云lave,很爽?我胸中的洒脱。从获取信息的角度来说,即使在家里,生活也远比古人丰富。只要用一根网线,你就不会和世界失去联系。

    有人说,这是一个睡觉的时代,再也不用出门了。可以用一种文化的方式去探索更丰富的室内生活。其实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没必要经历很多麻烦。

    我们的房间不再是满墙,而是只需要一部手机。从微博到微信微信官方账号,购物网站,健身app,各种小视频,没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的。我从中得到的只是身心愉悦,少了旅途的劳累和劳累。懒人游省去了所有的繁文缛节,直奔目的地。

    不用爬泰山的台阶,不用裹着棉衣睡在山顶,也可以看日出;不用坐渔船出海,被风浪吹晕,就能看到满船的鱼。感谢各路主播的勤奋和努力,我们甚至可以在白天看到黑夜里变幻莫测的极光。

    曾几何时,我们对旅游目的地一无所知,巨大的未知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冒险意识。现在身体不动,心先行。依托发达的信息网络,我们对即将到达的地方了如指掌:天气、地理特征、景点特色、历史典故、变化的地铁站、地道的美食、可以停留的时间和地点。如果遇到一个完美主义者,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在自由行中为了保证无缝成功对接,每次出行前都会提前悄悄查看地图,屏住呼吸在脑海中默念,完整地走一圈,否则会感到不安。我的问题是:既然大家都是依靠详细的资料做出了如此完美的旅行,那么这样的旅行会是去另一个国家,还是故地重游呢?初来乍到的新鲜感消失了,变成了不自觉的打卡族。是时候冷静审视我们对生活的认知了。

    一定要在一个新的陌生的世界里才能放松自己吗?诗歌和距离是唯一能把我们从日常无聊中拯救出来的东西。

    英国机智人物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说,“我们从旅行中获得的乐趣可能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旅行时的心情,而不是目的地本身。”如果我们能把一种观光的心情带进我们的住所,那么我们可能会发现这些地方就像德国博物学家洪堡在南美旅行时所经过的山脉和蝴蝶一样有趣。

    只要内心是敏感而丰富的,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有沁人心脾的喜悦。换一种方式,把人从一次次的烦恼中解救出来的,不是寻找新鲜感和快乐的能力,无论是局限在一个房间里,还是环游世界。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