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知道


    时间:2022-06-18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好好读书,不要多问;每次知道了都会忘了吃饭。”这是我对读书的看法。一个读书人一辈子要读各种各样的书,不是所有的书。

    会意

    小时候看《三国演義》,很多地方看不懂,但还是喜欢,因为想知道大概的故事。长大后想读《三国演义》,但还是不懂,只是想知道和《三国志》有什么不同。我不想成为《三国演义》的专家。后来进了北大哲学系,后来成为北大哲学系教授。我在学习和教学的时候,依然坚守着“好好学习,不问答案”的信条。学习哲学,尤其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家的书那么多,每一本书,每一句话都要求“非常理解”。可能吗?

    我觉得陶渊明的两句话对学哲学的人来说更重要,后一句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更重要。

    我们经常把汉人注释经典称为“章句之学”,每一章、每一句都要详细讲解。《汉书儒林传》的意思是“一次说到一百万字以上”,儒生秦解释《尧典》,十万字以上;解读“月若吉谷”四个字,三万字。

    到了魏晋,风气大变,经典简明全面,提倡“夸夸其谈”。比如郭襄注意到《庄子逍遥游》的第一句话“北冥有鱼,名曰鲲。我不知道坤有多大,但它在千里之外。它变成了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彭,意思是“的真相不是我详述的”,并批评逐字逐句的章句注释是“人生之论”(生硬的解释)。他说:“一个有见识的人应该想要他的回报,但留下他所送的东西。什么都谈是不够的。如果不伤害他的野心,他可以给一点。"

    我觉得这就是“知道”。读哲学书,重要的是“懂”,而不是“谈音乐、谈人生”。“知”可以了解古人的思想,进行创新。

    据日本学者林太夫考证,《论语》的注释有3000多条;元代杜道坚说《道德经》的注解也有三千多条。不管《论语》 《道德经》有多少种注解,我们能说哪一种对《论语》或《道德经》“非常清楚”呢?我不这么认为。

    杨伯钧先生注意到孔子说的“六十而耳顺”,他说:“‘耳顺’二字不好说,许多人都想把它说通,但都觉得牵强。这么解释吧。”

    在我看来,杨先生的态度是正确的。他只是“暂时”给出了一个解释,但并没有说他的解释是唯一正确的。

    读书人喜欢读书,尤其是像我这样的读书人,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比如宗教、文学、艺术、考古、历史、民俗,甚至科学和科学史等等。不能都要求“很懂”,懂一点就好。可以帮助你开阔视野,开阔思路。看自己的专业书,当然要多了解,但只能要求“深入”。不可能每一个字都有所谓的“正确理解”,知道更重要。

    哲学家要求“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知道”其实就是加上自己的“创造”,真正的加深了知识。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