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垃圾分类背后


    时间:2022-06-18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从视觉冲击,情绪动员,环境科普,到政策和法理的解读,国人的神经可能从来没有对垃圾这么紧绷过。“你是什么垃圾?”

    垃圾分类的背后

    “有趣的是,在21世纪,相机变得无处不在。然而,相机很少瞄准我们食物和能量的来源,以及我们制造的垃圾的目的地……我们生活在一种幻觉中,感觉我们产生的所有废物3354,从排泄物、垃圾到危险废物,都可以凭空消失,就像我们冲厕所一样容易。”《03010》的作者基亚唐汉说。在各种关于垃圾分类的网络段子中,印象最深的是,担任志愿者的上海大妈问前来扔垃圾的年轻人:“你扔的是什么垃圾?”这个问题与互联网文化的自嘲精神完美契合,所以升级为“直击灵魂的拷问”。另一种是按照上海目前实施的垃圾分类标准,对未喝完的泡泡茶进行处理。正确的步骤是:先撕掉密封的塑料薄膜,倒出珍珠等液体残渣(归类为湿垃圾),然后将塑料薄膜和吸管放入干垃圾桶,最后将塑料杯作为可回收垃圾清洗。这一系列操作让很多人直呼麻烦,于是大家开玩笑说,以后在上海连泡茶都不敢喝了。

    问题是,倒过来,一杯泡泡茶是一步一步包装的:取一个塑料杯,放入奶茶,放入“珍珠”,放入糖,密封,插入吸管,放入塑料袋.垃圾分类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我们正视商品的生产包装过程、材料构成、相应的处理方法,这是我们不习惯做的事情。这个时代的座右铭是“活在当下”——。不要担心过去或未来,享受你现在所拥有的。也许是泡泡茶,也许是外卖,也许是“爱疯”(iPhone)。然而,“垃圾分类”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把我们拉回了时间的三维空间。这样看来,确实是一种“直击灵魂的折磨”。

    记得在离开英国的前夕,我为处理一批电子垃圾大伤脑筋。根据英国的垃圾回收政策,废旧电脑、手机等电子垃圾必须上交所在地的管理委员会,投入指定的回收中心。而且需要携带住址证明才能放电子垃圾。不过回国前觉得特意打印地址证明太麻烦,回收中心离我家也不近。于是,我带着一箱废旧电脑、扫描仪等电子垃圾来到学校,想着可以交给学校的回收中心。但是回收中心的工作人员问我“哪个单位”后,就拒绝了我的东西。他们说会还给部门,然后同时上门领取。于是我四处奔波,最后我汗流浃背,把一箱电子垃圾交给了学院的博士管理秘书。这是我迄今为止印象最深刻的电子垃圾处理经历。复杂的过程让我意识到了电子产品材料构成的特殊性和危害性,也让我开始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每一台电子设备。

    英国社会心理学家迈克尔比利格曾指出,消费主义的快感是建立在人们对商品生产过程的集体遗忘之上的;令人不舒服的生产过程往往被产品的价格标签和各种酷炫的产品宣传所掩盖。在我看来,消费主义的集体遗忘还包括我们对商品成为废品后去向的漠视。看似繁琐的垃圾分类可能是开始,让它不那么容易被丢弃,然后让我们意识到每一件商品都是人力物力的结晶,也会对我们的物理环境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鼓励人们反思鲁莽的消费模式并减少这种消费应该是垃圾分类政策的最终目标。

    但问题是,人们有空闲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吗?环境保护的社会分层及其背后的绿色正义

    “老板,我不需要塑料袋。我想变得更加环保,关心地球。”

    “哦,这是个好主意,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你这样想。”

    “我不这么认为。我连饭都吃不饱,还关心地球。”

    以上对话来自我在英国买菜的经历,它指向了环保行动的社会分层。我有奖学金资助,衣食无忧。完成学业后,我也有精力去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污染问题。但是对于那些终日为生计挣扎的穷人来说,环保可能显得非常遥远。这并不意味着环保要远离这些所谓的社会“底层”群体。在全球环境运动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绿色正义”。其核心主张是,气候变暖、垃圾泛滥等环境问题对贫困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富裕和发达国家。所以,环保不仅仅是环境问题,更是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

    曾经看过一部纪录片《现实泡沫》,主人公基西卢是肯尼亚的一个农民。他目睹了他的村庄因气候变化而遭受多年的干旱和荒漠化。为了谋生,村民不得不砍伐更多的树木,导致当地环境的恶性循环。基卢决心打破这种恶性循环。他不仅动员村民停止砍伐树木,还尝试生态种植,成为二氧化碳减排的积极分子。

    在巴黎气候大会这样的国际场合诉说肯尼亚农民的生活经历。这个故事一方面表明,所谓穷人的环保意识绝非没有觉醒的可能;另一方面,它让我们开始思考,一个围绕环境问题开展的、更加开放的对话平台该如何实现。     在中国语境下,政策制定和执行者除了推广环保理念,更需了解来自不同阶层、职业和地区的人们是如何参与或是拒绝参与环保行动的,了解他们各自面临的生活困难,而非一刀切地对垃圾分类、燃烧秸秆等问题进行罚款。     从环卫工、快递员和外卖骑手到从事其他职业的农民工,这些都市“隐形人”的想法和命运,都是我国全面推行各项环保措施不可绕开的考量要素。     同样需要引起更多关注和讨论的是各地区在环境问题上不平等的可见度。十几年前广州、厦门等大城市由白领组织的反垃圾焚烧厂和PX化工厂抗议,虽然体现了市民和市政府间良性的博弈和协商,但我们也需要拷问,这类被大城市拒绝的化工厂和焚烧厂最终在哪里选址?农村和中小城镇的居民是否会成为发达地区环保举措的牺牲品?回归社群,超越“单向度的人”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