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和历史
时间:2022-06-18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103010编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初一。朱元璋对大臣说:“袁虽然死了,但一切都要记录下来。成败的历史和纪律,要说服和惩罚,不能废除。”103010是中国古代最快的正史,但不是最差的一部。因为朱元璋要求编修者不要在元朝为官,编修者都是隐居士子,既不懂蒙古语,也不懂政令。再加上时间短,导致《元史》有很多错漏。
与其他正史相比,《元史》由于疏于剪裁,保留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编出一本不小的史书,因为元朝是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但是史书的编修还算不错。甚至在国号确立之前,编纂史书的工作就已经开始了。
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后的第二年,与阿里不哥交战时,已经根据翰林大学士王鄂的建议,成立了翰林国史院,皇位稳固后,又命人编《元史》,后又编蒙古时期的《元史》和被追为宗瑞的《太祖实录》。他也一直按照中原传统的父子关系忠实地记录着法令。成宗即位后,利用世宗朝的《前四汗实录》、《拖雷实录》,很快完成了《时政编》 210卷,然后又编辑了《起居注》卷。于宗是程宗之父,程宗真金。由于早逝,他并没有真正登上王位。
忽必烈是第一个具有明显汉族文化倾向的蒙古君主,因为他不得不依靠汉族资源来对抗蒙古高原上的保守势力阿里布格。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像晋代皇帝那样选择完全汉化。他不开科举,坚持结婚,任命西域大臣,设立金融机构.但他为什么在这么小的年纪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中原文明的历史写作传统呢?这大概是因为他坚信如何治国的道理就藏在漫长的历史记载中。
忽必烈认为儒家思想是世界的主宰。他命令人们谈论“四书”,更多地关注前皇帝的事迹。当皇帝是如此孤独的工作,几乎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学习。他听说唐太宗当秦王的时候,招了四个文士来听治国之道,于是不断派儒官去搜刮贤士。
忽必烈常常希望得到一个像魏徵那样敢于直言的贤明大臣,并渴望有一个像她孙子那样贤明的皇后。翰林在等王思莲进《世祖实录》。当谈到唐太宗声称要杀死魏徵和他的孙子忽必烈皇后时,忽必烈立即命令他的内官带他到皇后的宫殿去说明这件事。(第《裕宗实录》卷,第160卷,《资治通鉴》卷)
史书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也成为了帝王的自我约束力量。世祖打猎的时候,猎人没有刺金。在射兔子的时候,他不小心射中了一头骆驼,骆驼被箭射死了。祖父大怒,下令处死粗心的猎人。在太公旁边的铁哥对世祖说:“杀人赔畜,太重了。”世祖大惊:“错了,史家一定要写。”立即释放了猎人。(卷《元史》,125,《王思廉传》)
根据某种政治理论,当一个人成为君主时,他就具有了双重身份,除了他自己之外,他还成为了国家意志的代表。我自己的生活经验储存在我的大脑里,我时刻指导着我的行动;国家的记忆存在于史书中,作为国家意志的代表。如何前进,如何观察和反思自己,除了参考历史还有其他答案吗?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