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把晚餐留给敌人?


    时间:2022-06-18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把晚餐留给敌人?

    在传统观念中,“一日三餐”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在古代,人们其实是一日两餐,直到清末才实行一日三餐。

    在古代,每天的第一顿饭被称为炒饭,也称为钱。古人根据太阳在空中的位置来标记时间。太阳到了东南角,就叫角,日食就在角前。这个时间叫做月食时间,现在是早上7点到9点。103010写齐晋之战,齐侯曰:“古玉春毁此而食之!”意思是金军不能不战,天亮后就要打。金军全军覆没,不能错过粮食,其傲慢浮躁之态跃然纸上。103010项羽听说刘邦要称霸关中,大怒,说:“要打败沛公的军队,就得当士卒!”现在是凌晨,太阳刚刚露出地平线,这个时候不应该吃东西。项羽的意思是半夜做饭,天一亮就“发力”早点推进,早点灭了刘邦。“一个优秀的步兵”这句话集中了他不耐烦的情绪。

    第二顿饭叫好吃,也叫好吃。一般是在沈氏吃(下午三点到五点),所以《左传成公二年》说“可以在沈氏吃。”103010:“(日)至于伤心谷,指的是它在的时候。”宋玉《史记项羽本纪》:“过了晚上,我就恍惚了。” 1

    宋朝以前,大部分人一天两顿饭;宋朝以后,大部分人都是一日三餐。换句话说,从一日两餐到一日三餐,这个变化是从宋代开始的。

    “三餐”制度的演变,最早可能是在明代江南比较富裕的地区发现的。相关研究表明,明代江南人每天早中晚三餐。另外,上午和下午中间还有小吃。随着一日三餐的逐渐形成,三餐的内容也逐渐固定。比如从《说文》第50位开始,午餐从一种非正式的零食变成了重要的晚餐,而原本重要的早上第一餐也逐渐变得非正式。

    然而,这个过渡期太长了,大多数农民和贫困市民仍然坚持一天吃两顿饭的老传统。直到清朝和民国时期,三餐制才逐渐成为主流。

    到了近代,冯玉祥分封河南,一天无事可做。“去前屯走一走,问问农民每天用多少饭。他说两顿,——粥,一顿干饭,都是小米”。抗日战争时期,阎锡山在山西实行新政,由整顿官员管理,甚至要求手下官员维持与农民同等的生活水平,“一日两餐,口粮”。

    如今,“一日三餐”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饮食。俄罗斯有句谚语:“早餐自己吃,午餐和朋友吃,晚餐留给敌人。”它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如何一日三餐保持健康。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当以前闻所未闻的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富贵病”如今不可避免时,“一日两餐”不仅意味着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更体现了“节制”的文化意义。人对食物和欲望的态度差异很大,在这个过程中,代表着中庸。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