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感”就是“文明”?
时间:2022-06-18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从成都到深圳,在公司附近租了房子。这是三室一厅中的一间。我来的时候,一个女生住在最大的卧室,带卫生间;在剩下的两间卧室中,我选择了较大的一间。两天后,一个年轻人住进了剩下的一间。
这是分享生活的开始,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新奇的经历,让我想起了我的大学时光。
客厅很大,装修得很好。有餐桌和沙发,但客厅里大家都不活跃。每个房间都配有智能锁。从外面回来就进了自己的房间,这样住了一个月,没有和其他任何租客说话,和电视剧里的合租生活完全不一样。现在科技发达,所有费用都可以通过App支付,甚至这种容易产生纠纷的事情也不再需要沟通。
仅有的两次接触是这样的。一天早上,我把衣服放进洗衣机,然后出去了。中午回来的时候,发现它们已经整整齐齐地挂在阳台上了。我猜是女生的笔迹,因为旁边还挂着一些女士的衣服,让我在感动的同时也觉得有点尴尬。又是一天早上,我不小心把喝牛奶的杯子掉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声音。然后旁边的门开了,年轻人睡眼惺忪地走出来问:“你没事吧?”
这是唯一的互动。我们对这种状态很满意。每个人都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的隐私,彼此之间的距离最大化。这种情况有一天被打破了,突然来了两个阿姨和一个宝宝,我才知道原来住在大卧室的那个女孩其实是个年轻妈妈。她仍然早出晚归。客厅鞋柜里的几十双高跟鞋说明她还住在这里。这两个阿姨,其中一个应该是女孩的母亲,现在已经与婴儿和女孩团聚。
客厅突然生气了,餐桌被激活了。下班回到住处,阿姨已经把饭做好了,她招呼我一起吃晚饭。我表示感谢后,急忙跑进自己房间躲了起来。去厨房处理完我可怜的饭菜后,阿姨会好奇地跑过来问:“你想做什么菜?这里有蔬菜,我们一起吃吧。”这种热情弥足珍贵,让我想起了家的温暖。如果是我妈妈,我也会这么做。
不过,这种热情也让我觉得有点不舒服。我们习惯了对方的冷漠,甚至让我们觉得很安心。我们把自己关在一个小房间里,用手机和全世界交流,却不想和合租一套公寓的人说一句话。那种遥远的,有时甚至是虚拟的关怀让我们觉得更安全;恰恰相反,密切关注就像是一种侵犯。我们常常强调所谓的距离感是文明的标志,所以我们总是无可救药的孤独。
短短几天,我和阿姨们的“强行交流”已经远远超过了前一个月和两个年轻室友的交流。我甚至还逗了宝宝一会儿。他不哭不闹,让人觉得完全被打扰了。我能从不标准的普通话中猜出姨妈的家乡,也能想到年轻妈妈早出晚归的艰辛。她身材高挑,穿着时尚,在公司形象完美,但谁能想到她的出租屋里还有一个这样的孩子?
这可能就是城市的本质。大家都是初来乍到,安全和礼仪最重要,所以城市自然比农村“文明”,大家都很注意分寸。但是,时间长了,你就要迈出脚步了。作为一个人,你需要和别人有更深层次的互动。小区门口的保安每天都给我开门,我鞠躬感谢他;今天我没有冲进门,而是站在门口和他聊了一会儿。
租房当天,我约了中介一起看房。是一个背着背包的年轻人,服务流程很标准,基本上是指导我用一个公寓管理App。合同签完,一切都解释清楚后,我们一起下楼走了出去。突然他说:“深圳的房租真的太贵了。”他很客气地叫我“张老师”,而不是像成都各种中介那样亲切地叫我“兄弟”,体现了他的服务水准,彼此保持距离。但他对房租不应有的“负面评价”表明了一个人的真实感受,也让我感到了某种欢迎。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