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静夜中的涌动


    时间:2022-06-17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静夜里的澎湃

    苏珊桑塔格

    经过一番旅行,我离开了阳光明媚的云南,回到了多雨的上海。日月无光,我常常半夜惊醒,墨色“不断切乱”。于是我开灯看书,心不自觉的安静下来,直到听到窗外第一声鸟鸣,是那么的清晰,然后我放下书本,回到春眠的温暖。

    我看了一本—— 《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的传记,作者是德国作家丹尼尔施雷伯。桑塔格的一生洋溢着“土星气质”,不断自我怀疑,自我膨胀,他活得很宽。对此她也有清醒的认识。她曾说,土星气质的标志是“一种深深的忧郁”,有土星气质的人“对自己有一种自觉的本能,没有容忍度,自我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她的生活远非完美。1950年17岁结婚,1957年离婚,感情道路坎坷多变。然而,在这些生活的动荡之外,当她极度的敏感被放到社会历史的广阔视野中时,她释放了她非凡的观察力,刷新了当代文化的感觉。003010 《反对阐释》 《论摄影》 .一系列颠覆性的作品不仅形成了她的“不朽”,也证明了女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杰出能力。

    最让我感动的是桑塔格风起云涌的一生。很多人年轻的时候追逐风浪,梦想坐船航海。然而,离开学校后,随着生命的大珠子倾泻而下,人在现实面前一步步退缩,变得越来越小,直至消失。王安石《火山情人》的一句话,“没有一个人是活着的”,放到现在,可以概括很多人的隐痛。而桑格却一生坚持英雄主义,比如她崇拜的本雅明,“带着他的碎碎念,他的白眼,他的沉思,他的忧郁和俯视”。刚满40岁的她患上了乳腺癌,这让她长期饱受手术和治疗的折磨,但也激发了她写《伤仲永》的灵感。她从广大患者受到歧视和排斥的阴暗地带发现了社会道德弊病。1993年,60岁的她前往炮火隆隆的萨拉热窝,执导贝克特的荒诞剧《疾病的隐喻》。骄傲的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很欣赏她,称赞她是“大西洋两岸最聪明的人”。别人议论的结局只是她的起点,我在现代文学中找不到可以和她的散文相提并论的精神音乐”。

    桑格从小爱读书,一开始就被教育要读那些“正确的书”,都是精英定义的“经典”。桑格是另一种人。她光明正大地从非精英文化中找到了转型的“新感性”。这看似离经叛道,其实只是回到了知识分子的常识:文化研究是否只能以单一事物为导向?这就是桑塔格的广度所在。她坚决反对以对立的观念面对世界,坚持在全人类的基础上平等对待一切。这需要很强的思维能力,大量的阅读和行走。桑塔格年轻时曾对父亲说:“我永远不会嫁给一个不喜欢别人读书的人。”这句话真的应该印在每一本爱情书的扉页上。

    我很喜欢这本书里的一段描述:“1959年2月,26岁的桑塔格在一次鸡尾酒会上认识了三个人,这三个人恰好是桑塔格想象中的知识分子生活的偶像。招待会在法国哲学家让瓦尔的家中举行。让瓦尔似乎不在乎自己的外表。科学历史学家乔治德桑蒂拉纳(George de Santilana)也在场,还有一个长得像萨特的老人,“只是比他更丑更瘸”。然后她知道他就是萨特本人。”这一段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聚会场景,但在桑塔格的日记里却写得很详细。她写下了自己内心的感悟:不拘一格是最高的精神境界,只有弱者才如履薄冰,精心修饰。自由不仅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也是日常生活中生动的细节。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