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开始吧
时间:2022-06-17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很多人都知道“一时兴起去”的故事。
在王徽之的山阴下,看冬夜大雪,喝着酒,环顾皎然,徘徊,吟诵着左四《招隐诗》。他整夜都记得戴奎乘船的来访。天亮了,他转身回家了。他说:“我是一时冲动,但还是回来了。我为什么要见戴?”
听起来像是苏轼夜游承天寺的翻唱版。“2006年10月12日夜,元丰脱衣欲睡。他在月光下进了屋,于是高高兴兴地出发了。想不开的人去承天寺找,造了门不回去,说:‘我是一时兴起去的,高兴就回去,何必见张?’“人们总觉得这不像苏轼干的事。
比如说做了这件事,被《世说新语》列为“任的生日”,意思是任性放纵。的确,他的心情不难理解。人做事,三分钟热度。也许天气寒冷多雪。他一路坐船开车的时候就已经很烦躁了。当他走到门口时,他的耐心耗尽了。但大多数人,即使他们的耐心耗尽,也总是认为未来即将到来,所以他们可以顺便见到戴奎。
王徽之根本不在乎这种“到来”。晚上的沉没成本已经没有了。我们走吧。他是一个可以放弃的人。
103010的另一个故事也说王徽之愿意放弃。当他的弟弟王献之去世时,王徽之扔掉了王献之的钢琴,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死了”。
为什么普通人的心里会有那么多东西让他们无法割舍?经济学家会背诵沉没成本。未来已经来了,我们已经为此付出了代价。我们必须完成我们开始的事情。
但是很多人不一定有这么理性的经济头脑吧?1927年,布吕马泽格纳克指出,比起完成的工作,人们更可能关心未完成的和被打断的工作。这就是所谓的泽纳克效应。
例如,苏轼去张怀民看月亮,这是理所当然的。王徽之在一个雪夜拜访了戴奎,还没完成就回去了。大家都觉得有些奇怪。
所以电视剧会告诉你,未完待续,讲故事的章节之间会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未完成的事情总能激起人的感情,这是人的普遍心理。
因此,看来王徽之是真的愿意放弃了,而且真的很残忍。
离开燕国后,乐毅写了一封著名的信:“好的作家不一定成功,好的开始不一定有好的结局。”但他所说的实际上是事后的想法。毕竟他也是被太子的怀疑赶走的。
这种心理,自然也有积极的用途。
威廉福克纳和雷蒙德钱德勒都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偶尔,他们会先构思一部小说的结尾,然后编织情节,看看故事是如何达到这个结尾的。这样写很有动力。
尼尔盖曼说了他写作的秘诀:“写,写完一篇,继续写。”
吉恩沃尔夫甚至更直白:“开始写下一部吧!”
开始之前不要想。
除非你恰好是王力可慧智,“未完成”的心态会一直咬着你,让你走下去。
先说说吧。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