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达到65岁的工作越来越少了
时间:2022-06-16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一个
最近一段时间,互联网公司的多项裁员被陆续刷屏,在公司工作了几年的中年员工因为各种原因被不光彩的辞退。虽然具体事件中当事人的行为还有待考量,但资本确实表现出冷酷无情的一面。尤其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中年人的生存状况逐渐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中年人曾经被认为是拥有职场话语权的群体,但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期,这个群体的脆弱程度超乎想象。人到中年,从云端跌落到谷底的情况并不少见。更痛苦的是,再就业之路也是荆棘满布,“从头再来”困难重重。在这个日益互联网化的社会,中年求职者的机会非常有限,公司更倾向于招聘更年轻、更便宜的员工。尤其是一些一直从事传统行业的中年人,即使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也很难在市场上找到相应的职位。而有些人已经准备好告别职业生涯了。
自从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建立了职业雇佣制之后,“毕业后工作,60岁退休”就成为了一种被公众认可的工作制度(在中国,部分男性的退休年龄被推迟到了65岁)。一般来说,人的20 ~ 65岁这段时期,是他有劳动能力,能够独立创造财富的时期。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职业生活被视为人的生命历程的主要意义,二者皆非。而职业认同与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评价紧密相连。即使在他/她没有工作的头20年,他/她的教育也是为工作做准备的。而有些人退休后还在发挥余热,一辈子都在进行工作。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现代社会,工作定义了你。
然而,当我们步入全面网络化的21世纪,却突然发现人类的工作模式发生了变化。以下一些现象继续动摇着我们对职场价值观的信念:
1.在世界各地,劳动力的机会似乎在减少。人口爆炸是一个原因,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进入就业市场。另一个原因是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大减少了劳动力需求。以超市为例。随着智能支付系统的普及,超市店员的数量可以减少一半以上。
2.知识的更新迭代在加速。由于网络媒体和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作效率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意味着一批知识结构老化的劳动者可能会失去就业机会。特别是很多劳动者的知识结构更新不了,产生了难以克服的“技能恐慌”。
3.高强度就业模式。“996”逐渐成为常态,职业工作者被驯化为企业战士。“要么找不到工作,要么被压榨到极致”,形成了青年就业的困境。残酷的就业模式导致劳动者为了适应高强度的竞争环境,逐渐牺牲个人生活。
4.结构性失业。在一些快节奏的企业中,中年失业已经成为一个结构性问题。这和努力程度无关,更多的是一种对老工人的恶意。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自然崇尚效率,就会淘汰落后产能。而大量的劳动者因为工资较高、精力下降、家庭分心(即使曾经以“996”效忠公司),被视为“落后生产力”,因而遭遇裁员。大量工作(包括技术工种)成为“青春饭”。这种“中年危机”逐渐从焦虑变为现实。
这些现象构成了我们社会的新闻图景:劳动者起早贪黑,吃苦耐劳,身不由己,甚至适得其反。正如2019年夏天流行的一首摇滚歌曲所唱,“再也见不到的朋友,有人堕落,有人疯狂,有人随风而去”。到处散落和枯萎,这似乎是一种描绘
有些人把失败归因于个人不够努力,但这难免有点简单化。有很多优秀的人在职场上遇到困难,包括“985”的硕士博士,也有曾经有过辉煌实践经验的“老江湖”。他们中的一些人以极端的方式战斗,并成为头条新闻,如前不久在美国跳的中国脸书员工,曾是浙江大学的一名校长。半辈子的努力还是没能让他顺利度过中年劫难。当这种事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时,就已经具有社会学意义了。它指向了我们的社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劳动者应该如何定位自己?二
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看起来很美,但实际上很冷清的后工业时代。
18、19世纪建立的工业社会已经逐渐走向终结,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已经成为过去。社会学家涂尔干曾指出,这种工业化大生产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有机的团结”,使职业工人按照自己的行业形成一个统一体3354,如同事、同行等。并构成了当前社会的行业共识。然而,随着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深入,作为社会最重要的工作提供者之一的工厂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大大减少了。而且,不仅仅是工厂,很多建立在“有机团结”基础上的大型企业也在悄然改变经营方式,放弃行业内的“重点”。
rdquo;的部分。依托互联网进行的创新产业、文化产业、服务业、金融业等行业,被认为是新经济的代表,也是后工业时代的入口。
这种后工业时代,尽管很环保、很便利、很“轻”,甚至创造出一些令人震惊的财富神话,但是也隐藏着极高的风险。乌尔里希·贝克曾经预言这种工作体制的风险性,因此他在《风险社会》中提出,工业社会逐渐消亡,新的“风险社会”日益凸显。这个社会正在变得高度不确定,习以为常的传统生活方式离我们越来越远。在学术讨论中,风险尽管经常被用在健康、环保等议题之中,但不可否认,失业的风险同样是现代人最焦虑的来源之一。尤其是不确定的工作状态,以及高度激烈的人才竞争,令职场成为高风险区。即使充分的教育,也未必能减少这种职场风险。
而新经济是否能规避这种风险呢?答案似乎是否定的。虽然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网红通过网络表演实现了财富自由,但是更多的网络写手、UP主、主播依然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财富变现极其困难,这就是一个被动的状态——劳动无法变现。这与工业时代按劳分配的计件工资,是完全不同的逻辑。很多中年人羡慕青年们在网络世界赚钱的方式,但话又说回来,这些工作统统都是“干不到40岁”的工作。哪怕是最火的网红,其持续性有多久,能火多少年,恐怕都值得追问。当这帮青年步入中年后,恐怕也将遭遇转型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