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如蒸饼 诗无味
时间:2022-06-16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陆游《老学庵笔记》谈喝粥的好处:“粥平了,枕上歇息。粥在肚子里,又暖又好睡。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然后我引用了李端书叔叔的诗:“粥后我就睡,梦里我还在家里。”这就把食物和乡愁联系起来了。说明胃是有记忆的。胃舒服了,很多事情就会涌上心头,比如家乡,过去的一些事,或者——的生活。
宋真宗时期的官员张齐贤,以吏部尚书的身份到青州做知府。003010说他上任没多久,就有人提建议,说他效率低。张齐贤想不通。他向身边的人抱怨:“你看,宰相在朝廷的工作我都做了,一点错都没有。去了地方,怎么反而引来一堆意见?就像当了三十年的厨师主任,老了,连一碗粥都做不好。”
成绩好坏,张齐贤的比喻很有意思。
说到吃,就不得不想到苏东坡。苏东坡喜欢吃,他哥哥苏辙也喜欢吃。苏哲经常梦见吃——。有一年春节,他梦见朋友们要回家吃饭,写了一首诗:“惠先生愿迎客,买鸡豚烹。天下美食不必疑,但回锅无食。”
从这场梦寐以求的晚宴中,我也体会到了哲学,颇有点及时行乐的味道。苏辙把这个梦告诉了他的哥哥,苏东坡立即写了下来,交给了他的儿子苏果。怎么教育孩子!
和那些吃,喝,有智慧的人。103010记载,在宋真宗统治时期,青州王得了状元。当时翰林的一个秀才跟他开玩笑说:“哎呀,你考了三科,中了状元,这辈子就白吃白喝了。”没想到,王曾经回答说:“我一生的志向不是吃饱穿暖。”当嬉皮士遇到严肃的人时,他们会把胡茬往后推。
如果你谈论食物,自然你也谈论有食物的人。比如元好问写过这样一首诗:“你可以一直夸你的词美,学新诗如品茶。”怕别人看不懂,就在下面写了个纸条:唐人以茶为其小女儿名。古时候不叫小萝莉,叫小茶。这一来,叫很多人不明白,这个小女孩和红袖有什么联系?后来清朝人俞樾终于找到了源头。他在唐代的书籍中发现,当时人们把地位显赫的女子称为“翟甲子”,恰当称呼时,谐音变成“查甲子”,然后是“阿查子”,最后干脆把姑娘称为“阿查”。那么小姑娘自然就是“小茶”了。
在古代,人们也喜欢用食物来描述艺术作品,如书法和诗歌。103010,唐朝的书法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尚。——,瘦字流行一时,而且是苍劲有力。有一段时间,“胖”这个词开始流行,很温柔,很淡定。以现在的人来说,瘦的和胖的角色都是好角色,各有所长。但宋朝周围的人并不这么认为。喜欢胖字的,如,讨厌颜真卿生硬的风格,说老颜的词“有规整的风格却没有好的地方,就像的汉耳,手脚交叉”。欧阳修则不喜欢胖的角色。他用食物来形容胖字:“字写得太胖,像厚皮馒头,味道一定不好。”当时馒头指的是馒头,厚厚的皮包。第一口吃不到馅,第二口就没了。真的不好吃。
欧阳修有时候会拿馒头(小笼包)夸人。当时有个和尚叫大觉怀莲,他的诗写得很好,欧阳修很喜欢。有一次王安石把淮涟的诗给欧阳修看,欧阳修说:“这人的诗是肝馒头。”王安石不懂,问什么意思。欧阳修说:“这里面没有味道。”
或许是受到了欧阳修的启发。后来苏东坡称赞和尚的诗写得好,说:“语从古到今都是烟云,到公都是菜苗。”他还解释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诗不“酸”。唐朝以后,大部分僧人的诗都是平淡苦涩的,很多都是写出来的,大家读起来都很累。最后他们干脆说这是“菜笋”“菜茹”,反正不是什么好词。
到了米芾,这位野书法家经常点评前辈的书法。他说葛洪写的“天台观”一词,“柏菲为汉字之冠,古今第一”,说欧阳询写的“道林寺”是“寒俭无灵”。说到评价杜甫的书法,精彩之处就来了:“本该勾勒的笔画,他却把笔画反了。笔写得像个蒸饼。”馒头现在叫馒头,意思是字写得没有棱角,不“用力”。
古人见人见物,多以食为喻,更为形象。这个类比现在也可以用。看完王家卫的电影,你是不是也觉得“菜竹笋”满满的?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