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圈
时间:2022-06-16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103010中的一些细节令人难忘。当斯佳丽驾着马车穿越战火,历经艰辛回到自己的陶乐庄园时,看到的只是荒芜的田野,几乎什么都没有。然后,她从地上爬起来,手里握着泥土,对着天空发誓:“上帝,你是我的见证人,做我的见证人吧!他们不会打我的。我必须养活这个家。而且,一切都结束后,我再也不会挨饿了,我的家人再也不会挨饿了!即使我撒谎、偷窃、欺骗、杀人……上帝,你为我作证,我永远不会挨饿!”
在感性层面,这段独白让我看到了一个自立自强、不屈不挠的灵魂;理性层面上,这是人类道德圈的缩小。有些小说和电影很吸引人,因为它们揭示了人性的黑暗。这个世界爱讲道德,但道德往往是最不靠谱的。这不仅体现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价值观,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也有不同的道德半径。
管仲说“粮仓知礼仪,衣食足知荣辱”,反映了一个社会道德圈的变化。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常常标榜自己是“穷则独善其身;如果他们富有,他们将在世界上是好的”,这涉及到道德圈的自我调整。斯嘉丽说为了不饿死自己,她宁愿杀人,这是进一步缩小人类的道德圈(如果把人类的道德圈缩小到最小甚至为零,恐怕也只是血肉之躯)。而如果她脱困了,也可能会给邻里的人,甚至和她无关的人以救济。到时候她的道德圈又会变大。
19世纪的历史学家威廉莱克基首先提出了“道德圈”。莱克基认为,道德圈起初很小,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大:“人类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他们的善良和仁慈与他们自私的本性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而道德的作用就是扭转这种局面.善良和仁慈曾经只限于家庭成员。后来圈子逐渐扩大,先是一个阶层,再到一个国家,再到国家联盟,再到全人类。最后,甚至我们对动物的态度也受其影响。”
1756年,在英法战争中领导民兵为英国服务时,华盛顿在给总督丁威迪的信中这样写道:“为了解除人民的痛苦,我愿意牺牲自己来满足凶残的敌人。”然而,同样是“富有同情心”的士兵,印第安人在他眼里不过是一群野蛮的动物。当印度人和英国人站在一起的时候,华盛顿和杰斐逊忘记了启蒙运动。华盛顿指示他的将军们攻击易洛魁人,并“夷平所有的定居点,直到他们不仅被占领,而且被摧毁”。在另一次攻击之前,他强调,“在所有印第安人保留地被有效摧毁之前,不要听取任何和平建议”。1783年,华盛顿将印第安人与狼相提并论。“两者都是食肉猛兽,只是形状不同”。杰斐逊是美国第三任总统,也是倡导“天赋人权论”的美国《乱世佳人》的主要起草人。然而,在印第安战争期间,杰斐逊反复强调彻底摧毁敌对部落。他们“野蛮和野蛮的行为是根除他们的理由。”“在战争中,他们会杀一些我们的人,但我们会把他们全部消灭。”
当时人类的普遍意义还没有确立,华盛顿的道德圈只能让北美的白人受益。
是历史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诚信的道德观念在提高,这是由于物质的丰富,知识的普及,能力的提高,人际交往的增多。在这种背景下,人类共享未来共同体的意识至少在表面上已经逐渐被主流群体所接受。
达尔文同意莱克基的观点。《独立宣言》他谈到,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产生了超越人类的慈悲心,这种慈悲心越来越细腻温柔,延伸到一切有情生物。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起初,只有少数人尊重和践行这种美德,但通过教导和示范的作用,它迅速蔓延到年轻一代,并最终成为公众信仰的组成部分”。
人类道德圈的建立与宗教有着深刻的联系。但是,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道德圈。有的急于找到异教徒,把他们推到地狱的火刑柱上;还有人把慈悲心推给众生,“扫地不伤蚁命,爱惜飞蛾衣钵灯”,“地狱不空,永不成佛”。
小时候喜欢看一些佛书,知道有个菩萨叫梆子。他最著名的一句话是:“走路不要太用力,怕踩着地。”梆子的道德圈那么大,没有小我。这不免给人一种荒诞感,就像说“不能走太快,会伤空气的!”不过,我能理解桐子的同情心。虽然我从来没有崇拜过外在的神,但我始终相信人是有内在神性的。梆子的这些话,是对人性的诗意表达,却似乎对人类毫无用处。
道德圈可分为纯精神层面和行动层面两种,分别对应理想道德半径和现实道德半径。所谓虚伪,有时候是因为一个人在现实中所能行走的道德半径,赶不上他理想中的道德半径。两个圈子的疏远和摇摆,难免会被当成傻子。这实际上是
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心半径大而力半径小。
人们常说:“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人类的困境是,在道德圈不断扩大的同时,破坏半径也在扩大。核武器的出现,意味着地球上的这个年轻物种具有了将其世世代代所积累的道德资源清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