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一个突然闯入空旷荒原的词
时间:2022-06-14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5月,大陆已经春暖花开,但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上刮来的狂风夹杂着飘落的雪花。我在青藏铁路沿线,在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的高荒地采访了几位年轻记者。这个年轻的司机因为缺氧摔倒了。我临时担任了我们车的司机角色,载着我们年轻的摄影师,不停地追着行驶中的火车,让他拍一些火车在雪山下和旷野中行驶的美丽镜头。我们不停地奔跑,追上了火车,奔向眼前一处期待着精彩画面的地方,静静等待火车从遥远而清晰的高原地平线蜿蜒而来。坐在驾驶座上,我感觉到启动车的发动机在轻轻颤抖,窗外的快门声像是同行记者们激动的呐喊。当火车沿着视线尽头的山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消失在蓝天下,大家又跳上了车。我猛踩油门,开始下一轮追逐。这一天,我的手机在上衣口袋里轻轻颤抖,我没有理会。直到傍晚,太阳落山,我们的追逐之旅到达了最后一站,江西元沱沱江上长达几公里的铁路桥,全长——。大家的“长枪短炮”都准备好了。桥上的天空中,淡淡的云彩正在变成绯红色的霞光,桥下蜿蜒的长河闪着金属般的光芒,仿佛那不是水,而是一种超现实的想法,折射出非物质的光辉。
每个人都坐在高高的河堤上,等待着这一天的最后一个镜头。我也下了车,准备好相机,坐在河边稀疏的草地上。天地间一片祥和,仿佛火车之类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从未存在过。我拿出手机,查看未接来电和未读短信。其间,省青联秘书处发来一条短信,意思是他们正在编辑一本书,以这样一种方式把当选“十大青年”的人集合起来,每个入选者都需要谈谈自己的感受,才能“感到成功”。
我必须说,在这样的高度,在这样空旷的地方,“成功”这个词从手机屏幕跳入我的脑海,真的很容易引起一种虚无感。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在中国西部这么偏僻遥远的地方,感觉以前做的事情一下子离自己很遥远。是的,讲台上闪烁的聚光灯,掌声,短暂的激情,在这一刻都显得非常非常遥远。对我来说,不知道此时的空虚和那时的喧嚣哪个对我的人生更真实。这段时间每天拿出卫星定位器,我看到海拔在上升。从格尔木踏上青藏线的前一天下午,我去看了昆仑山脚下的玉珠峰站,这里海拔4100多米。现在,我们正在稳步上升,我们已经在海拔4700米的地方了。明天,我们将攀登到海拔5200米的高度。那么,当年的奖杯、鲜花、掌声,就是一个人一生中曾经走过的高度。省青联的短信里,说是成功了,让我今天感受一下这种成功。但就在这时,我的耳边响起了一位欧洲古代哲学家的诗句:
名声看起来多么美好,但这千娇百媚的声音只是一个回音。
这样的诗句有点悲观,有点虚无。但我认为,当我们谈论成功的时候,这样的态度可能比仅仅沉溺于成功更有意义。这样的观点和态度可能会让我们在所谓的成功面前更加冷静,更加理性。对于一个理性的人来说,成功是时代给的机会,机会总是暂时的。所以,所谓的成功,只是重新开始时的一个起点,一个比同行业其他人略早或略高的起点。如果不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世界上就不会有更高的山峰。更何况,不会有一个登顶者停留在山顶。他必须下来。这是自然的规律,也是上天对人的一种制约。这种限制让人自省,让人感受到自己的强大,也感受到自己的局限。而自然和历史的规律也不会让一个幸运的登山者永远沉迷在世界之巅成功的眩晕中!
几天后,我到了云南。我们正沿着一条叫做红河的大河向南走。这是另一个高原,但是海拔降低了,也就是1000多米。同行的人换了一批,有的还轻微高原反应,因为氧气减少了。我也有反应。氧气对我来说太多了,人在车上总是很困。这时候省青联又打电话来问稿子的事,写这样的稿子势必会追忆当年的鲜花和掌声。但是这里的含氧量,相对青藏高原来说太高了,让我觉得压抑。我觉得这只是命运之神给的一个特别的比喻。这个比喻的原意是法国哲学家蒙田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命运的安排往往与理性不谋而合。
一个成功的人可能走向新的成功,一个成功的人也可能在辉煌的瞬间之后,走进永恒的平凡生活。在这里,有两种危险。一种,胜利者头上戴着光环,开始远离自己的事业,在我们这个太看重胜利者的社会,寻求更多的名望的机制;一种是把短暂的成功当成永恒的幻觉,就像一个人在过多的氧气中昏昏欲睡。事实上,不同海拔高度的氧气含量早已受到自然规律的调节。因为缺氧而头晕,因为缺氧而昏睡,这是人自身的失调。这样,大自然提醒人类,根据人类的适应情况,优胜劣汰。在人生的道路上,社会机制也是一个永恒的法则,有成就也有失败。虽然成功创造成功,但成功也创造更多的失败。所以,我认为,实现成功就是实现成功后命运所有可能的走向。
今天社会所谓的关注成功人士,太关注成功本身了。
,而不太关注走向成功的途径,这其实才是全社会应该给予更多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成功的方法与途径包含了更多的道德与伦理因素。
又想起另一个旅途中的小故事。那一年4月,因为一本新书译本的出版,我在瑞士待了一段时间。在苏黎世,我想去积雪尚未消融的阿尔卑斯山看看。我小说的德文译者阿丽丝坚持要我带一些巧克力进山,理由有两个,一个当然是巧克力的高热量,另一个是,“我们瑞士的巧克力是欧洲最好的,你一定要品尝品尝”。一个东西既然是一个地区的标志性产品,此地便免不了四处开着面向外国游客的专门商店。但阿丽丝只是一个劲地往前走,我们是在经过了十多家巧克力店以后,才进了一家百货公司,乘电梯连上数层才来到几架巧克力前。还是路边店里的那些牌子,价格也未见得便宜。但很显然的是,她感到非常满意。在楼下喝咖啡的时候,我问她为什么要跑这么远来买同样的东西。她脸上现出一本正经的表情,说:“因为这是一家有道德的商店。”不是因为这家的巧克力更好,而是因为这是一家有道德的商店,所以,当地人对这家店表示支持,尽量来这里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