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不要被文理禁锢


    时间:2022-06-14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很多家长和学生会问:你想学文科还是理科?文理分野,是60年代以后我们读高中时,计划经济下的教育旧观念。没想到,互联网革命之后,我们的思维方式似乎还固化在那个时代。

    别再被文理分科画地为牢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能帮助我们摆脱这个框架的束缚吗?比如一些家长和同学就透露出这种心态:经过这次疫情,很多人觉得,面对这样的“硬核”事件,一些所谓文科背景的人写的文章,无非是个人感受和情绪的发泄。像张文泓这样的理科生、医生和科学家是真正“有用”的人。

    你不能说这种感觉没有道理。但是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面对新冠肺炎的蔓延,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策略。一些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一些“硬核”技术薄弱的国家反而可以取得相对的成功。为什么?由于没有针对性的医疗手段来对付新冠肺炎,最终人们诉诸的不是“硬核”的科技手段,而是“软核”的社会治理手段,即隔离和“封城”,包括戴口罩。后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手段。

    以美国为例。在科学技术的“硬核”方面,它可能在几年之内在新冠肺炎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取得突破。比如现在正在热炒的某种“神药”,大家对它的期望非常高。但是,我们不要忘记,20年前,西方已经有人在谈论人类告别流行病了。然而,人类永远不知道未来的病毒会是什么样子,往往不得不在“硬核”技术失效的情况下,借助14世纪黑死病流行期间发明的社会管理手段3354进行隔离,就像现在这样。因此,有关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成为美国社会的热点。这些热点不会随着疫情的过去而消失。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将在这些领域做出巨大贡献。

    所以,如何构想一个社会还是很关键的。耶鲁大学研究流行病历史的学者弗兰克斯诺登(Frank Snowden)最近指出,现代国家机器的构建往往被西方主流学术界归结为战争。斯诺登进一步指出,传染病与战争非常相似,也刺激了国家结构的增长,比如一系列公共卫生机构的建立。这次疫情会刺激一系列社会组织的发展吗?

    当然,这一系列社会理念的背后,必然有技术上的实现手段。疫情加剧了这方面的紧迫性,加速了其转化进程。例如,在韩国等疫情控制成功的国家,通过个人手机上的App可以随时掌握病毒携带者的移动位置,非常有效,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隐私保护政策形成鲜明对比,赢得了压倒性的公众支持。当然,这项技术会日新月异。

    所以很多学者都指出,快递业、远程服务(包括教育)、自动化……这些都会随着流行病的爆发而加速。

    这一系列的变化,当然会给数据科学、编程、计算机科学、工程等领域提供大量的机会。这几年我反复劝学生学编程,学数据分析,学统计学,学计算机等等。但是,5年或10年后我们应该做什么?那时我们将面对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技术手段(虽然这种手段必须在五年左右更新),还要有构思社会的能力。否则你就是一个工具,别人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种高科技的工具性人才,在人工智能时代很容易被取代。你必须要做的,不仅仅是听别人的命令(虽然这在你职业生涯的初期可能是不可避免的),还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就是设计一些方便人类生活的东西。中国传统的“科技人”未必能引领时代潮流。

    在这里,我也必须提醒一些自认为是“文科生”的同学,他们会像那些自认为是“理科生”的同学一样,为监狱画地为牢。无论经济学还是一般的社会科学,都很少有人离不开统计学等基本的“科学”工具。比如这次疫情要不要“封城”隔离的争论,取决于几个数学模型,不管你是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还是流行病学家。如果完全不掌握这些工具,整天在那里多愁善感,真的会给人一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

    21世纪知识更新的主流发生在互联网上,互联网上有各种“短、平、快”的证书课程,你可以通过每年不断的学习来更新技能。我有这样一个朋友,他在谷歌从雕塑家变成了工程师。完成雕塑硕士学位后,他再也没有读过任何学位。这种“左撇子”的职业,恐怕以后会成为正道。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