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我们还能毫无顾忌地老去吗?


    时间:2022-06-13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梅清”这个词最早出现在2017年的《脱口秀大会》上,原意是“只知道讨好年轻人口味的流行文化”。比如,老年人(包括年轻人自己)可以通过模仿所谓“年轻人”的言语、行为、爱好来取悦社会上的青年群体,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以保证自己“不过时”。

    我们还能无所顾忌地老去吗

    今天,“梅清”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已经成为全社会各个层面对年龄增长的焦虑:娱乐圈不断聚焦更年轻的新人,市场越来越瞄准消费需求旺盛的年轻人。舆论通过广告、电视剧和大众媒体制造对早衰的焦虑。老不再意味着智慧,而只是令人恐惧的中年危机和被忽视。一个

    前不久,短片《后浪》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热议。“前浪”和“后浪”之间尴尬的代际分裂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前浪”和“后浪”的划分,其实默认了代际对抗。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似乎只有推翻另一代,才能让一代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

    在中国,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代际划分。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界有七代导演,建筑界有五代建筑师,艺术界有五代中国油画家。

    用“代”来讨论艺术领域的普遍成就和风格倾向,是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但由于代往往是基于时代背景的演变,这种划分也抹去了个体之间的差异。荷兰策展人琳达拉森伍德(Linda Larsenwood)曾在自己的展览中介绍过中国艺术界的代际划分,并称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按辈分生活的思想。最著名的就是孔子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从耳,七十而从心,不逾矩”。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年龄”这个概念给人提供了一种基本的归属感。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用“代沟”这样简单的词来轻描淡写地刷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误解。

    以直接年龄界定一个人所属的群体,更多地体现了与年龄绑定的社会期待:一方面,它预设了人的成长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人的选择;另一方面,人的生活状态要和年龄“匹配”。

    因此,无论是以群体年龄为基础的世代划分,还是以个体年龄为基础的世代划分,都体现了个体成长与时代变迁双重标杆的“年龄”。所谓“媚青年”,传达的不仅仅是对年轻人的诉求,更是一种基于时代的朴素的价值取向。二

    2014年前后,随着“小鲜肉”这个词的流行,人们的偶像和明星也越来越年轻化。

    显然,“小鲜肉”不仅仅是指年轻的面孔,他们是全方位消费的。人们不再需要神坛上的艺术,也没有时间去了解和品味。他们需要的是可以快速消费、简单易懂的产品。在这种商品中,无论是价值观的确立,还是情感的表达,都不需要深刻的内涵,也不需要含蓄的情感。

    粉丝的态度显示了当代人在社会压力下的挣扎。没有人愿意成为一个“悲惨的成年人”。人们不再需要完美的偶像去深山老林,而需要将明星世俗化、庸俗化,来映射他们的生活状态。年轻意味着简单、直接、不做作、真实。人们对年轻明星的追捧,一方面反映了对成熟的恐惧和复杂的心态,另一方面也是对“没有真正童年(青春期)”心理的一种补偿。三

    伴随着审美趣味的年轻化,日益增长的年龄焦虑——当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中的明星没有皱纹,几乎没有衰老的迹象时,坐在屏幕前的人却越来越早地感觉到自己的衰老。

    2016年5月4日,据联合国官网报道,联合国大会将“青年”定义为15岁至24岁之间的群体。这一消息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大量讨论。“90后”(包括部分“90后”)似乎集体进入了“中年危机”,甚至当时最大的90后也只有26岁。

    美国社会学家塔科特帕森斯曾说过,青年的焦虑来自于社会地位的边缘化。当二十多岁的女生开始叫自己“老阿姨”的时候,三十出头的男人被吐槽ldq。

    uo;油腻”时,年龄焦虑折射出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早衰。     一方面,社会阶层的固化、同龄人之间竞争的加剧、行业门槛的不断提高、来自上一辈人的压力,都导致了年轻人的迷茫和焦虑。“真实故事计划”创始人雷磊在文章《宽松的一代》中谈到,与父辈相比,年轻一代得到的物质条件更优厚,接收的信息更为丰富,这使得他们看起来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同时,学业、职业、婚恋、生子等“人生大事”,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焦虑与迷茫,而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在“佛系”“丧文化”背后,是一种放弃抵抗和抵抗无用的悲观。年轻人的年龄焦虑不只是对衰老本身的恐惧,更是一种“青年气质”的丧失,一种对“努力奋斗可以改变命运”的质疑。     另一方面,焦虑本身也来自观念的灌输。全社会对年龄相关的流行词汇的讨论,通过大众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形成了一种声势浩大的舆论倾向。     在《仿像与模拟》中,让·鲍德里亚谈到后现代媒体与现实的混淆,媒体不再作为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通过复杂的媒介手段,构成独立的现实,并反向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换句话说,“害怕年老”的言论,正在反过来影响人们真实的自我认知心态乃至行为方式。四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