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中国学者周
时间:2022-06-12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介绍
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专家、诗人、书法家周先生,于2012年5月31日凌晨1时59分在家中逝世,享年95岁。他的遗愿是不举行追悼会或灵堂。当记者问及周老的遗产时,他的子女说:“他有什么遗产?他住在一个简陋的地方,说他是红学学者,是个穷人。”所谓学术童心,就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时刻对学术发展充满敬畏,对学术研究无限忠诚,充满兴趣和童心。尤其是遇到物质诱惑的时候,能保持一个孩子的纯真,不贪图财富。有了这种安静的性格和孤独的心态,学术之树才能长存。
六一儿童节前夕,周先生逝世.我对这个消息感到震惊。我听了周先生和的讲座,谈了唐诗和宋词。明明一头蓬乱的白发,满身的长寿纹,老先生却是一脸的天真,说到知根知底,只是开心地笑。像个孩子,是的,一个孩子。
事实上,据长辈说,周老先生是95岁的时候去了家里的仙人。这被认为是一场葬礼,他在送行时必须点燃一支红烛。然而,我对这种离别感到的痛苦仍然是尖锐的,他的死是另一个提醒,一个孩童时代正在死去,甚至结束。
常常,我的目光会不经意地落在书架上,久未接触的、苏、鲁迅、钱钟书、顾准,会觉得踏实。重温那些冻结在上个世纪的背影,总有一种感动和一点孤独。幸运的是,有些长寿的孩子像周一样坚韧如丝,他们已经挂了两个世纪了。然而,悲伤的迷雾已经笼罩了整个华林。他们辛苦了一个世纪,终于累了,不陪我们了,把我们留在这个嘈杂而陌生的时代。今天,轮到周跟说再见了。
生活在上个世纪的中国学者是最累最惨的。忍受殖民者的屈辱,在死伤惨重的战争中跌跌撞撞,颠沛流离,忍饥挨饿,在“文革”等政治运动中如履薄冰.然而,他们依然过着简单而执着的生活。只要让他们沉浸在外人鄙视而他们珍惜的知识中,就很容易快乐,也不在乎满天飞的名利。
像周,一个很晚才开窍,却学了中西的乡下孩子,以英语免试轻松考取了燕京大学西文系。当他毕业时,他把难懂的骈文《文赋》翻译成英文,博得了所有教授的喝彩.他从来不认为,做一个洋人买办,有这样的西文功底,就足以舒舒服服地“赚得天下”。相反,他坚持一个《红楼梦》,宁愿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个“废话”。“窦云作者疯了,谁能看得懂?”谁能解决这种幼稚的,功利的执念?曾国藩有一句诗:千年后留我一人,百战后再读书。每一颗赤子之心的背后,似乎都有一种放弃自我的文化责任。
现在看来,连中国孩子都早熟了。周九岁出生,今天很多九岁的孩子都比他“优秀”。他们不仅精通中英文,还精通奥数钢琴,有的还能以小恩小惠“贿赂”班干部。相比较而言,如此沉迷于竞争的孩子,要比笑着解释唐诗的90岁老人周世故得多。身经百战还能读书吗?谁能解决这个深层次的问题?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