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想象 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症状
时间:2021-05-23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如今,在电视屏幕上,B&B的“慢综艺”节目聚集在一起。《亲爱的客栈》 《青春旅社》 《漂亮的房子》 《三个院子》和《旅行的艺术》之所以流行,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与竞争激烈的快综艺不同的口味,还因为它们进行了一种“慢生活”和“遥远的想象”,击中了现代人的心灵。
这些“慢综艺”对拍摄地点的选择非常讲究。“慢综艺”不约而同地构建了一个遥远的想象:远离现代城市的城市森林和交通,去一个安静美丽的地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亲近自然,与远方的客人畅谈。“菊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打开你花园和田野上的窗户,手里拿着杯子谈论桑树和大麻。"
如此遥远的想象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症状。无论是《世界那么大,我想看看》、《我想去云南》、《人生不只是在我面前,还有诗和远方》、《逃离北上广》,其营销号都经过了考验,引起了广泛的舆论反响,这共同表明了中国中产阶级对远方的渴望。遥远的想象是如何构建的?远方真的有生命的全部真谛吗?谁的距离
首先,谁在说距离?
清晨要起床扫街的大妈清洁工,每天在工地打拼的民工,或者在工厂流水线上忙碌的年轻人,不会总喊着距离。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阶层可以随时来一趟。他们想要的距离早就触手可及,他们也不觉得有什么好羡慕的。所以离得远的人往往夹在这两个群体之间。你可以叫他们小资,中产,或者城市白领。城市白领不仅是远方的从业者,也是远方的忠实信徒。
对应的距离,就是当下的生活。对距离的渴望首先意味着对现在生活的不满和逃避。这与城市白领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有关。意识形态和消费体系都在向他们灌输这样的思想,即他们是社会的中产阶级(也是骨干),只要他们勤奋工作,就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可惜理想是“丰满”,现实是“骨感”。在大都市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奔跑,厌倦了应付工作场所的快节奏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平庸而不慌不忙,却是另一条“流水线”上的“高级劳动力”。大城市虽然机会多,但竞争特别激烈,阶层流动性没那么容易;再加上买不起房,贷款账单无休无止,交通拥堵扰民,很多都市人只觉得累。
他们想脱离现实臃肿的身体,在远方寻求美和自由。“下飞机带给我们心灵的愉悦,因为飞机的快速上升是实现人生转折点的绝佳象征。飞机所呈现的力量可以激励我们去思考生活中类似的、决定性的转折点。它让我们想象有一天我们可以奋力攀登,摆脱现实中迫在眉睫的生活困难.飞机下面是我们恐惧和悲伤的地方,现在都在地面上,无足轻重,无足轻重。”阿兰德波顿在《在路上》中准确地描述了这种“逃避”的心态。远方不仅是旅行的目的地,更是可以逃离现实,实现精神自由和精神自由的避难所。真正秩序之外的片刻想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一群年轻人发起了一场类似于走向远方的运动。他们就是著名的“垮掉的一代”。1957年,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出版了小说《0103010》,这部小说后来被认为是所谓“垮掉的一代”的精神宣言。小说讲述了一群美国青年几次穿越美国大陆,最后到达墨西哥的故事。一路上,他们喝多了,聊起了东方禅宗。他们累了,就挡路把车停下来,在村里过夜。他们从纽约流浪到旧金山,最后分散了。他们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放荡不羁,四处游荡。在《垮掉的一代》中,距离不是一个疲惫的想象,它一直是“在路上”;远方不仅是自我放逐,也是对当时社会秩序的挑战。
目前中国社会的遥远想象并没有从《在路上》中获得精神资源。相反,我们的距离是摆脱各种叛逆和残酷的东西。舆论中经常提到的远方目的地有大理、西塘、乌镇、厦门、拉萨……还有一些欧洲国家。这些目的地是在一定的理想、自由和文学氛围中。城市白领偏爱康斯坦丁波斯托夫斯基(Konstantin Paustovsky)描述的距离:“旅途中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女人的睫毛下会有狡黠的神色,什么时候远处会露出一座陌生城市的尖顶,什么时候天空中会出现一艘笨重船只的桅杆,或者当你看到一场雷雨在山峰上咆哮,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什么样的诗句
海中涌现,以及谁的歌喉会像旅人的铜铃般,对你述说含苞待放的爱情小调。”
换言之,都市白领渴望的远方,是一种柔化的远方,一种充满美、意境和格调的远方。这样的远方,既与残酷和贫穷无关,也与真正的反叛无关,远方不过是他们在现实秩序外的片刻想象。他们不会在远方扎根生活,过过眼瘾、拍拍照片后,他们还是规规矩矩、行色匆匆的上班族。
柔化的远方想象如何形成?这首先是都市白领不自觉地进行的“文化区隔”。布尔迪厄在《区隔》中指出,一个阶层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通过经济、政治、文化资本确定自己的身份,并将自己与其他阶层区隔开来。文化区隔是中产阶层的惯用手法,他们通过品位、中产趣味来明确自己的阶层边界。大理、西塘、乌镇、凤凰等地成为都市白领的“根据地”,因为这些目的地都带有某种小资与中产式的格调和气息。
其次,远方早就落入消费主义的陷阱。都市白领成了后工业时代文化旅游观光产业的主力军,消费主义捕捉到了都市白领的需求。它们先是充分迎合,接着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包装和改造,以及狂轰滥炸式的广告宣传,对都市白领进行引导和培训。时下不少旅游景点打出的宣传口号都是“小清新”“寻找心灵自由”“精神洗礼”之类,旅游被包装成一种融合心灵寻觅、健身、休闲、时尚等诸多元素的高级运动。虽然目的地大多千篇一律,“从一个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一样,散落在全国各地,那里一定有台湾奶茶铺,有火柴天堂,有烤鱿鱼和炸臭豆腐,有廉价工艺品,有时光邮局,有青年旅社,也一定有酒吧”。远方没有一劳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