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危机为什么来得这么早
时间:2021-05-20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真正的中年人不谈中年危机。他们隐藏自己,不示弱,也不逞强。他们很少谈论自己。你会在街上看到大量的中年人,但你几乎感觉不到他们在工作中的存在。IT圈有个很有名的问题:40岁以上的程序员都去哪了?有可能他们还在,只是他们把自己藏起来了。我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合伙人或者政府部门有很多中年经理,但是几乎没有中年职员。他们还在这里,只是隐藏自己。
前段时间,有人问周这两年他都干了些什么。周回应道:“谢谢你对我的爱。都说成熟的标志是能憋住尿,能憋住话。”
人到中年,要忍让,减少存在感,而不是和年轻人争名夺利,和老人争尊。他们当然会遇到中年危机,但这只是个人的事,没必要大喇叭广播让全世界都知道。但是孩子更喜欢谈中年危机,现在连“80后”都处于中年危机。我觉得这更像是一个时代的隐喻。
我查了每个年龄段的出生人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出现了两次生育高峰。一个是1962年到1970年,年均出生人口2000多万,其中1968年和1970年为2700万,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增长最快的一年。另一个出生高峰出现在1985年到1990年,也就是今天这一代人高喊中年危机,平均每年出生人口超过2000万,有的年份达到2500万。自1990年以来,年均出生人口从未超过2000万,近年来一直徘徊在1300万至1600万之间。
那些出生在第一个生育高峰,也就是“60后”的人,今天是真正的中年危机,但他们不说。他们是一个庞大而隐忍的群体。他们看到了人生的极限,但未来几十年的路还很长。继续往下看,往前走。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的“85后”只有30岁左右。为什么他们对中年危机如此敏感?
显然,一个原因是,在我身后,下一代在哪里?“90后”、“90后”没有“80后”多。回头一看,后面只有几个人。你会愧疚的问自己:过了人生的巅峰之后你会做什么?
现在马尔萨斯时代,多一个人多一张嘴吃饭,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如果人少了,尤其是人老了,你会害怕吗?由于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未来人们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很可能会超过工作时间,甚至会出现一个普通年轻人供养一个老人的情况。你害怕吗?
所以,我认为“85后”今天并不是在为自己呐喊。他们还在攀登,离人生巅峰还很远。问题是,他们已经看到,当他们爬到山顶时,会面临这样一个景观:前面有一大群需要养老的“古人”,后面“90后”、“00后”的人却很少。这是多么悲伤的景象啊!这一代人在读书的时候经历了最严酷的考试竞争。进入职场的前10年,他们被高房价压垮了。在未来,当自己的性格很难混的时候,整个社会大概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背后的人稀稀拉拉,高需求带动的高房价还能撑得住吗?半生积累的主要财富很难实现。当时年轻人比较少。好处是没人给你让路,坏处是没人接手。你可以保住你的职位。
不是每一代人都是公平的,也不是每一代人都有同样的机会。“85后”谈中年危机,大概只是表达了整整一代人的隐忧。未来很重,好像中年很早就要到了。当他们讽刺中年人的保温杯时,他们真正想说的可能是,他们这一代人以后连服务保温杯的资格都没有了。如果他们能一步一步拿起保温杯,谁会在乎别人泡在保温杯里的是枸杞还是菊花?
作为“60后”的尾巴,我的大学同学在一篇关于邓文迪的文章中写道:“正是年轻时的中国养育了邓文迪和其他富人。八十年代的中国,现在再也回不去了。”
我们是多么骄傲。虽然我们这一代人不可避免地进入中年,忍受着真正的中年危机,但我们却经历了“青春期的中国”。暑假去了外地,踢开了当地一所大学的宿舍门,对着不知名的留守同学大喊“我是诗人,我要吃饭”。然后二话没说,我们出去吃吃喝喝。在那个无限可能的时代,它不属于“80后”,甚至不属于“80后”,它在哪里,在我身后,是下一代吗?
世界是不公平的。不是每一代人都能任性地写诗,然后在沉默中老去。
我所在小区的改造工程断断续续工作快两年了,完工还很远。分包是有原因的,很多施工队伍都被改的像灯笼一样。但是我注意到,不管是哪个施工队,几乎没有40岁以下的农民工。我在想,年轻人都去哪了?不同年龄的人做同样的工作,效率真的不一样。
根据最新数据,中国人的中位年龄在36岁以上,几乎赶上美国,美国人的生育率比我们高很多。老人最多可以放弃和你一起抢马路抢篮球场。中年人可以保持沉默,悄悄把保温杯藏起来。未来的压力将落在当今迫切需要中年危机的一代人身上。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