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理想的大学离我们有多远


    时间:2021-05-17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理想的大学离我们有多远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度聪明、世俗、老练、善于行动、懂得合作,更善于利用制度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样的人一旦掌权,比普通贪官危害更大。”

    北大教授钱理群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主持召开的“《理想大学》学术研讨会”上震惊中外。这段话被参加会议的嘉宾发到微博上,迅速转发了3.5万次。

    钱理群回应了刘道玉的观点:“如果北大和清华再次争夺头奖,它们就没有希望了”。北大和清华还是一样。其他研究型大学的未来在哪里?

    “十号现象”说明,学会不遗余力很重要

    当美国能源部长朱上学时,他的成绩徘徊在第10名左右,而他的弟弟朱则保持着班上的第一名。工作以后,朱当了教授,弟弟当了副教授,朱得了诺贝尔奖,弟弟就当了正教授。

    杭州天长小学教师吴州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种现象”:小学尖子生进入初中、高中、大学甚至工作后,相当一部分人会淡出优秀学生的行列,而许多排名第十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乎意料地好。

    在刘道玉看来,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对知识和能力的过度开发会抑制其他能力的发展。学生要保持第一名需要耗费太多精力,考第一并不代表什么。“北大和清华招的几乎都是全国顶尖的学者。他们培养的人才呢?如果继续争冠,我过去推崇的北大清华,没有未来,没有希望。”

    中国南方科技大学的首任校长朱清石非常赞同刘道玉的观点。

    他说:“数学大师陈升为中科大三班题写的是‘不要考100分’。”

    朱青石解释说,原生态的学生一般考试都是70-80分,要经过几次努力才能考100分。只有训练得非常熟练,他们才能不犯错误。要拿下这100分,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相当于给土地施肥10次,最后把学生的创造力都抹杀了。

    实用主义违背了一些大学的底线

    朱青石说:“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综合培养,文凭泡沫使高校偏离了教育的初衷。”

    他用一个留学生的经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麻省理工学院大二的一名中国学生是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的金牌得主。高中毕业后,他被送到了北京大学。他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基本都是在“混”中度过的:一个学期修10门以上的课程没问题,只要考试及格就行。

    到了麻省理工,虽然一个学期只上了五门课,但他觉得特别忙:每门课的老师都要求大量的阅读,有些课还要做大量的实验,不注意就跟不上,晚上在图书馆看书到深夜也是很常见的。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中国的一些大学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甚至丧失了学术精神。

    教育需要乌托邦

    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认为,武汉大学必须回归其本来面目,彻底抛弃奢华的办学风格,回归中世纪模式,因为当时的大学“没有任何明显的物质存在的属性”。当代对奢华的追求、浮躁和铜臭侵蚀了大学的灵魂,导致大学精神的丧失。

    西南联大的案例经常被提及。这所大学是在国家危机时期临时组建的,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寺庙或简单的平房里上课,在土坯农舍里教学,收支平衡,以及

    “教育需要乌托邦。”将近80岁的刘道玉说。柏拉图设想了一个由“哲学之王”统治的理想国家,这个国家终究没有建立起来;卢梭的埃米尔式理想公民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培养。但《理想国》和《爱弥尔》已经成为人们至今仍在阅读的教育经典。卢梭曾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还活着,即使所有的教育著作都毁了,教育花园依然芬芳。”这就是理想的作用,它会激励人们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进。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