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还是钱
时间:2021-05-10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常识的悲哀
近30年来,“钱”这个词频频出现在报纸头条,大多源于一句口号:时间就是金钱。
那么,钱对于人的意义是什么呢?
先富起来,意味着可以不用再为生计发愁了。当你去工作时,你的劳动和努力被用来交换生计问题的解决。金钱在这方面相当于生计。
但是,通过工作和努力,有时你可以得到比你谋生所需更多的钱,而这些钱将不再承担生计功能,成为储蓄或积累财富的工具。所以,钱不完全等同于生计。好像更像现在人们常说的物质财富——。可以转化为房地产(房子、土地)、投资(金融、古董、专利)等等。
金钱偏离了最初解决民生问题的路径,变成了创造更多财富的工具。准确的说是一种理财工具。前几年有一句既睿智又感人的口号:不理财,钱就不理你。结果,钱变成了一种工具,一种理财的工具。
人们管理金钱是为了保存甚至增加财富的价值。这里说的理财绝不是指储蓄,储蓄是典型的财富积累手段:本月余额100元,储蓄;下个月余额120元,储蓄。今天所说的理财,是指有输赢风险的理财游戏。买股票等证券是游戏,买家庭第二套房子是游戏,收藏古董文物或者稀有物品是游戏,抵押专利版权也是游戏。在这些游戏中,金钱是游戏的工具和目标。
在常识中,金钱等于物质财富的观念在这里被打破了。我们努力工作赚钱,以至于我们在玩游戏。钱变成了玩具,但游戏的目标是钱本身!
金钱的魔力
不要小看游戏,游戏其实是人在温饱之后实现基本生存所必须的;没有游戏,人就不能称为人。不加思考,我们就会认为游戏只属于孩子,或者玩具只属于孩子。其实不是。
游戏和玩具赋予了儿童生活具体的意义。滚动的彩球可以让宝宝玩几天。而一个理财产品(比如股票、证券)可以让一个成年人玩几十年。
儿童和成人对游戏的态度不同:儿童只关心游戏对象的变化,而成人对游戏有着明确的功利心。
所以,无论什么都可以是孩子的玩具,只要是新鲜的。新鲜感和变化感是孩子玩游戏的基本前提。如果满足了这两点,儿童游戏就永远不会停止。
大多数情况下,成年人是相反的。我不否认成年人小时候有纯粹的乐趣,但只是偶尔。成人游戏的常态是输赢,每个加入游戏的人都是为了赢而玩。同理,金融游戏也是为了赢钱。
用钱赢钱是大多数人眼中的大智慧。相比之下,储蓄是过时的、过时的、笨拙的和低效的。
以我老母亲为例。她16岁工作,84岁去世。经过68年的努力和节俭,她的总积蓄只有30多万元,包括先去世的老父的那份。这种财富积累的速度,在今天的人眼里无异于蜗牛爬行。今天,除了自己的生计,恐怕很少有人会把钱都存起来。
不用说,我们今天的钱比当年的父母多得多,挣起来也比当时容易。然而,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做了一辈子会计的老母亲为此不止一次骂我,不止一次把工资卡上的钱换成定期存单。对于老年人来说,比目前的储蓄更好的积累财富的方法是定期储蓄。
而且我爱买房。我不是为了理财,只是因为喜欢房子,更大更好的房子。我处理余钱的策略是换成房子,每次都考虑为自己而活,而不是投资。众所周知,近二十年来中国的房价一直在上涨,我卖的三套房子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入。不是为了投资理财而买的房子,取得了不错的投资理财收益。这个收入不用说比定期储蓄的利息高很多,高出10倍以上。
金钱游戏在这里完成了一场真正的蛊惑。我猜也正是因为巨大的诱惑,金融游戏才促成了如今中国很多成年人疯狂的——房产、股票、基金、债券、股票,而这五款游戏已经吞噬了超过一半的中国家庭。
钱在这里已经完全转化成了一个玩具,这个玩具的最终目的就是钱本身。玩具本身成为游戏的终极目标,这是金钱独有的特性。其他任何玩具都只是玩具,玩完就丢弃。
从这里,原来钱就是这样一个怪物,它是活的,它是有生命的东西,它本身就有裂变的能力,甚至有几何级数的超级裂变能力。货币可以产生货币,形成循环,甚至无限循环。著名的诺贝尔奖基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扣除每年的运营成本和奖金后,其总额仍在增长。用普通人的话说,钱花得越多,花得越多。
股票是另一个例子。在过去的20年里,作为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因为他在微软的股份,已经向一个以他自己和他妻子命名的基金会捐赠了700多亿美元,但他的总财富仍然位居世界第一。比尔盖茨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金钱游戏玩家。
金钱游戏令那些将金钱玩弄于股掌的富豪发明了另一个游戏,时称“资本运营”。当今商业世界的另几位高人都是这类游戏的行家里手,巴菲特、索罗斯,中国也有一个叫贾跃亭。他们玩上一次动辄百亿,会把那些紧捂着钱袋的谨慎投资者的下巴吓掉。
这些大玩家开创了另一种金钱游戏——斗富。其推波助澜者为《福布斯》杂志,每年推出各色财富、地位排行榜,包括国家、企业、个人。富人们斗富,上10亿的老百姓看热闹,是为年度固定的喜剧节目。有一个聪明的外国人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胡润,在中国玩起了福布斯游戏——胡润财富排行榜。胡润自己则成了中国的外国财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