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今天我们如何成为孩子


    时间:2021-05-07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今天我们怎样做子女

    转眼间,90后就该开始为父母养老发愁了,更不用说供养父母了,开始思考如何供养70后和80后。

    最老的90后27岁,父母五六十岁以上。在“421”(运行在家庭中)、“2421”甚至“4421”(四代同堂)的家庭结构中,养老是个大问题。

    这也是《奇葩说》节目讨论是否送父母去养老院时,在场的人“哭得像鬼”(主持人马东的语言)和屏幕前的观众“哭得像鬼”的原因。因为戳心的点太多了。

    比如黄志忠说我们不太会和父母沟通,父母也不太会和孩子沟通。每个人都没有说实话的习惯,他们在礼貌,他们在对父母礼貌。

    马薇薇说:“小时候,我要求自己成为最好的孩子;当父母的时候,我要求自己做最好的父母。所以,我从来不指望小时候父母为我做什么。”

    张泉灵引用了一个数据:到2030年,中国90%的老年人将成为空巢老人。到那时,将有两亿多老人孤独终老。

    问题是只要你是个孩子,只要你爱你的父母,你就不能不反思:作为一个孩子,我有资格吗?

    孩子的问题其实是父母的问题

    《致女儿书》,王朔写道:“我不记得爱过父母。我小的时候很怕他们。当我长大后,我开始打扰他们。后来被人指着麦子,见面就吵架;然后我鄙视他们,避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负责,应该对他们更好,但是就是做不到,穿不上;后来一想起他们,我就难过。”

    这就是王朔对父母的看法和感情所代表的一代人。

    王朔对父亲的第一印象就是怕——。他和弟弟从一岁半开始就在幼儿园生活,每两周或者一个月回家一次,直到10岁离开幼儿园。回到家,王朔和哥哥住在一起。他脖子上挂着钥匙在食堂吃饭,几乎见不到父母。他父亲几乎没有流露出他父亲的爱。偶尔,表达父亲爱意的方式是下班晚饭后在幼儿园窗外看望儿子。有一次,他看到姑姑不给王朔吃的,就冲进去大吵大闹。

    王朔对母亲的感情比较复杂。《致女儿书》,他写有一次和妈妈吵架,问她:“你对我好吗?我最需要人对我好的时候你在哪里?”母亲平静地说:“你在幼儿园。”王朔很生气,说:“父母就像老师一样,你想让父母怎么办?”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相信妈妈,更不知道爱——,这是她妈妈无法理解的。“她只承认对与错。按照她的标准,生一个永远正确的孩子是她的爱。”。

    2007年,王朔带着79岁的母亲去看《心理访谈》节目。在节目上,他又一次问他妈妈这个问题:“妈妈,你爱我吗?”这次他妈妈的回答是:“我当然爱你。”王朔问:“如果我是通缉犯,强奸犯,反革命,你还爱我吗?”他的母亲突然保持沉默。节目嘉宾李子勋对王朔的母亲说:“他其实想问你,你对儿子的爱是自由的吗?”当父母缺乏安全感时,他们会下意识地把自己的恐惧传达给孩子。家庭关系已经破裂,但大家还在演戏。王朔做了父亲有了女儿后,不愿意抄袭父母的MoMo,对女儿过于热情。“知道为什么小时候我爱抱你亲你,总是一脸口水的亲你吗?恐怕你有皮肤饥饿。当你带着这种病长大,你的表现就是MoMo和害羞,你害怕和别人亲密接触。”。

    残酷的亲子关系

    正如蒋所说,“大多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都很残酷”。五六十后的问题是缺乏爱。父母多为MoMo或矜持,不善于表达爱意;70后、80后,问题可能是溺爱,父母溢满的爱让人窒息。

    作家绿妖的短篇小说《少女哪吒》描写了一个“希望成为孤儿,没有父亲母亲,不欠任何人的爱”的少女形象。年轻女孩王小兵有一位单身母亲。表面上看,她是个理想的母亲。她“像电视剧里的妈妈一样文明,从不大声喊叫”。然而,王小兵不想成为她母亲唯一的生活目标:她母亲总是看着她,想知道她在想什么,甚至洗澡和揉她的背。

    王小兵后来去了卫生学校,她妈妈花了几万美元给她找了份工作。王小兵偷偷参加了自考,考上了医科大学,却没有选择母亲铺的路。她妈妈气得被软禁起来,叫了三个叔叔一起批评她。她妈妈不明白为什么女儿要离开自己,那么无情,像个仇人。后来,王小兵一直在逃。“她就像哪吒,捡骨头还妈妈,完完全全的自己。”

    把自己生育了一回”。     故事的尾声,王晓冰的好友李小路回乡时偶遇晓冰妈,被叫去做客。晓冰妈展示她给女儿备的嫁妆:“你看,这个红色,现在找不到这么正的红了,是给她结婚用的被罩……我连小孩一岁到三岁穿的衣裳、肚兜、棉袄,还有鞋都做好了,男孩一份,女孩一份,只要她生孩子,什么都是现成的,什么都不用她操心。”看到这一幕,大多数人会心头一凉,头皮发麻。     为什么不能明明白白告诉父母自己在想什么,自己不想要什么?就像黄执中在节目中说的,在东方人的亲子关系中,就是没有办法做到很好地沟通。一谈到亲情,不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没法理智对待。双方都有顾忌,都觉得需要为彼此考虑。双方都是真心,但结果却是两颗真心永远走不到一起。     新时期的“养儿防老”     有心理专家说,中国的父母和子女之间,习惯了一种基于孝顺和等级制度的相处模式,可是这种模式放在现在的环境里已经不再适用。年轻一代更适应现代社会,在和父母的关系上也要有相应的变化。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