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和流浪汉
时间:2021-04-27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围绕读书,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以读书为生,以读书为业的学者。他们可能挂着各种各样的头衔,拥有很高的学术圣地,学富五车,才华横溢,高深莫测;另一类人,只读过几本书,只能算是读书路上的“流浪汉”。但这些人天性敏感,思维敏捷,热爱生活。他们不由自主地思考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他们决心以毅力探索生活的真谛。
以上两种类型的学者你最喜欢哪一种?
如果我遇到了尼采,我会不假思索地选择前者,因为他们温文尔雅,风度翩翩,无疑是读书路上的成功人士,而后者只是在路边捡了几颗贝壳就向往星空的人。他们只是读书路上的“无家可归者”,没有前者的悠闲漫步和确定的胜利。但是从尼采的疯话,尤其是他对学者真实性格的论述,我深深的感觉到,比起学者来,“流浪汉”可能更真实,更真诚。
尼采认为,真正的学者不仅是有思想能力的人,而且是真正的人。在尼采看来,学者可能有前者而没有后者:真理。当然,学者的出现不能归因于个体性,而是当前强调理性科学和琐碎分工的教育体制的产物。“科学在帮助自己的同时,也伤害了它的仆人,并在执行者身上留下了它冷漠的印记。”为此,尼采在他的著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中遗憾地指出,学者们因为过早地投身于科学,在本质上被扭曲,在精神上成为“座头鲸”。一个人一旦成为学者,一旦拥有了一门特殊的知识,从此就被这门知识所拥有,成为了那个专业的牺牲品。
尼采最反对“读死书”。按照他的说法,“学者只是为了一个职业而翻书……最后完全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他不看书,他就不会思考。当他思考的时候,他是在对刺激做出反应。最后,他只能回应。结果,他成了一个必须擦出火花的“思想火柴”。按照尼采的理解,真正的学者首先必须是一个为自己在生活中的意义进行探索和创造的人(哲学家),这从根本上意味着一个真正的学者必须“不断地生活在最高问题和最严肃责任的情境中”,对生活充满巨大的热情,他们的生活“一点也不平静,在外面,沉默,安全,客观”。学者之所以达不到这种程度,是因为他们与生活处于一种根本的错位关系,他们忽视、远离、浪费生命。所以尼采断言:“一个学者永远不可能成为哲学家。”正是从这个角度,尼采狂言:“即使我走自己的路错了,我依然走在他们的头上。"
当然,尼采不喜欢学者,跟他不愿意循规蹈矩,不愿意追求自己本来的人格有很大关系。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很多人一辈子安居乐业,接受环境和命运为他们安排的一切。而像尼采这种灵魂躁动的人,总是在苦苦寻找着什么,精神上不断爆发危机。尼采当了十年学者。虽然他的古典语言素养给他的老师和同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一度被誉为“莱比锡年轻语言学家的偶像”,但他认为这是最无聊、最无聊的十年。
在尼采晚年写的《看哪这人》一书中,他遗憾地回忆道:“一种焦虑笼罩着我。我知道是时候毫不拖延地反思自己了。我吓了一跳,突然看到自己浪费了多少时间。我把中国古典文学当做我的整个存在,我的人生,就是这么没用,这么草率。我为这种错误的谦虚感到羞耻……”正是这种不安分的心,让他最终选择了流浪,在外人眼中以极大的荣耀结束了自己的学者生涯。
就是这个不拘一格张扬的“怪人”,选择孤独为伴,以流浪为家。“我需要孤独,也就是说,我需要恢复,回归自我,呼吸自由、轻快、活泼的空气……”其实尼采创作巅峰时期的主要作品,包括《快乐的科学》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善恶的彼岸》等。都是在他脱离套路后的流浪生涯中写的。对此,雅斯贝尔斯的话具有总结意义:“尼采生命的主要特征是他与众不同的生存。他没有真正的生计,没有职业,没有生活圈子。他没有结婚,没有招徒弟和徒弟,也没有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商业领域。他离开了家乡,四处游荡,好像在寻找他从未找到的东西。但这种脱离常规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本质的东西,是尼采综合哲学活动的一种方式。”
毫无疑问,尼采的读书观和人生观是一脉相承的。按照周先生的说法,尼采的人生哲学可以概括为“本能与超越”。显然,尼采关于学者首先必须是一个真诚的人的说法贯穿了他
ldquo;健全的生命本能”的观点,而他关于书籍只是手段以及人必须自我教育、以强力意志发掘创造潜能的观点,更是深深体现了他“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自我超越”的超人梦。
毋庸讳言,尼采的话语在常人看来有些偏激,他的这种生活方式乃至思考方式也并非一般人可模仿(或许天才除外),但其关于“尽信书不如无书”“做一个真实的人”,以及充分发掘自我思想潜能的知识观,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而其阐述的那种至上的读书境界,更令我辈望尘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