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杯不是中年人的损失
时间:2021-04-26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最近保温杯突然成了社交网络上的热门话题。中年男子手里拿着保温杯,里面可能还有些枸杞,似乎是典型的“中年危机”画面。
开头一个网友讲了一个摄影师朋友的故事。一个中年秃顶的摄影师朋友,年轻时玩过摇滚。前段时间他去拍《黑豹》乐队的照片,回来后印象非常深刻:“难以置信!简直无法想象!钢铁侠里的普通人现在拿着保温杯来找我。”
之后,《黑豹》乐队的鼓手赵明义在微博上“认出”了他的保温杯。这件事很快就和“中年危机”联系在了一起。微信上一篇点击量超过10万的热门文章,在详细描述中年人的沉重压力后说:“记住,中年危机的固执,绝不会拿一个泡过枸杞的保温杯”。
听说我的保温杯在微博着火了。
这是一个既幸福又沧桑的热点事件。摇滚乐手的保温杯引发了失望、自嘲、抱怨、恐慌等群体情绪。中年人似乎看到了自己曾经激情澎湃的青春和沉闷的现状,而还在青春的人似乎也预见到了自己的未来。
为什么?为什么一个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日常用品却承载着如此丰富的情感?人到中年,感到恐慌时,恐慌的是什么?理想的中年生活是怎样的?
保温杯意味着任性青春的反面变成了“事件”。首先,拿着这个保温杯的是《黑豹》乐队的鼓手赵明义。《黑豹》乐队——是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非常流行的摇滚乐队,是那一代年轻人不可磨灭的记忆。
在那个中国摇滚乐的黄金十年里,从崔健到黑豹,摇滚文化代表并唤起了年轻一代对主流秩序和文化的反抗,承载着一代人对自由和自我的期待。
因此,当短发微胖的中年男子赵明义拿起保温杯时,意味着“反抗”的外在形式已经面目全非。
而且保温杯不仅仅是保温杯。在中国,“喝热水”是代代相传的生活常识,也是养生的入门级要求。
所以,当你曾经叛逆的时候,你选择了随时喝保温杯里的热水,这证明你又向主流靠拢了,至少在生活习惯上是这样的。
然而,“青春”的逻辑总是相反。青春的本质在于挥霍和放纵,有资本可以挥霍和放纵。所以,一旦你变任性为谨慎,就说明你老了。意味着你年轻时曾经拥有的所有狠心、傲慢、不羁的东西都失去了,你向生活投降了。
自嘲恐慌,这是谁的中年危机
赵明义在微博上的反应平静中有点自嘲。其实是中青年网民参与了这件事的传播,让这件事成为热点。领头的力量恐怕是《80后》乃至《90后》——这种热点文章的作者。他在文章中说:“少年,20岁后,眨眼25,秒过30岁,飘飘欲仙,奔奔40,不早准备,到时候没时间哭。”这种焦虑显然属于30多岁的年轻人。
“中年危机”时代正在推进。2017年初,《1988年出生的中年女性》和《90后步入中年危机》两个话题一起筛选。是的,在城市努力工作的年轻人确实有很多理由焦虑。他们承受着快节奏工作的压力,也累得加班加点,但他们似乎并不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是越来越深地陷入了买房、租房、还贷、养孩子、养老的无尽循环中。除了累,更让人难过的是平庸感:曾经梦想的一切,在现实中已经渐渐消磨殆尽,似乎再也没有实现的希望。
你不再年轻了。一方面,不可能像年轻时那样精力充沛、充满希望地“折腾”;另一方面,不可能有一个像我父母或兄弟那样“完美”的日常生活。在两者的差距中,年轻人感受到了危机和虚无。他们通过每一个出口发泄和治愈自己。无论是“感觉身体被掏空”还是“我捡了个保温杯”,都是类似情绪的表现。
但这件事所表达的中年恐慌,夹杂着犹豫、悲伤、不情愿,恰恰证明其表达的主体还是年轻人。只有那些还没有真正步入中年,只是徘徊在门槛之外的年轻人,才会用这样张扬的方式发泄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后青春”的症状。
什么是美好的中年生活
如果拿着保温杯的中年生活不值得期待,那怎么办
才是一个中年人应该过的生活?
在中国,绝大多数人对于“好生活”的想象是狭隘的。我们不爽于父母长辈只认同稳定和按部就班就是好生活,但与此同时,年轻人对于好生活的想象也未必就宽广多少。能得到最广泛认同的或许有两种——一是关于青春的想象,如20世纪90年代的摇滚乐手般张扬自我、激情四溢;二是关于成功的想象,事业有成,引人艳羡。换句话说,就是或者能拥抱“诗与远方”,或者生活在当下却没有一点“苟且”。
青年失去了从前的青春,也并非当下的所谓成功者,所以中年危机向低年龄蔓延。因为富于才华和勇气的毕竟是少数,而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只属于金字塔塔尖的少数人。
但这是面对真实的生活所应有的态度吗?无论是叛逆还是成功,都未必不是标签化的虚荣。一个比“中年危机”更需要面对的事实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学会如何在现实中创造好的生活,甚至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良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