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反对中国学生去美国顶尖大学
时间:2021-04-26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事实可能并不像看起来那么迷人
一般来说,中国的父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都简单地认为上美国的顶尖大学对孩子有好处。这当然是真的,但是还有一种可能,可能发生的频率更高,那就是对于大多数中国孩子来说,上顶尖学校也可能对他们产生一辈子的负面影响。
这种说法不流行,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这是真的。
顶尖大学有哪些?
首先,定义“顶”。Top至少是指美国前10所大学,尤其是前5所大学。就阅读科目而言,公认的顶尖综合性大学有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顶尖的理工科大学有加州理工和麻省理工。从研究生的角度来看,顶尖不仅仅是基于学校的综合实力,通常也只基于某个专业领域顶尖的系。
当然,前5名院系的研究生招生总数很少。长期以来,美国顶尖研究生系的中国学生很少。比如麻省理工的生物系就很强。然而,在过去的30年里,平均每年只有不到一名中国学生被录取。我读研究生的旧金山加州大学神经生物学系,30年来大概招了不到15个中国学生,生物化学系估计也不到10个。
上了顶尖学校后,实际上没有多少人有所作为
我估计在麻省理工、洛克菲勒、哈佛、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等学校专攻生物学的中国研究生人数不仅少,实际上成功率也不高。做生物学研究最好的方法是当教授。然而,在美国成为教授的中国学生和美籍华人并不多。
搞科研的情况比较好,但恐怕后来成为上述院系教授的中国人,大部分不是从这些学校毕业的,而是来自专业不错但整体不顶尖的美国学校。
这背后的原因是美国顶尖的研究生院会有优秀的美国学生申请(包括本科时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实验室做过研究的)。因此,他们不仅不积极招收中国学生,而且在招收后也不把中国学生作为主要的研究力量。
老师照顾优秀的美国学生。在实验科学的所有科目中,美国老师往往把中国学生当成打工仔,不热心与他们讨论科学问题。而且这些美国顶尖系的研究生可能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很容易让刚来美国的中国学生失去信心甚至感到羞愧,从此改变人生轨迹。
我在加州大学读神经生物学研究生的时候,班里有四个人。其中一个,父亲是斯坦福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哈佛毕业,去法国做了一年的研究。入学前他发表了三篇研究论文。入学后,这位同学上课发言积极,每次考试都拿第一,对同学很好。
一个生物化学系的英国学生,比我们大几岁,来自学院派家庭,比其他人都早毕业。他在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很快成为全世界细胞生物学教科书的内容。
生物化学系还有一个女生,数学很好,生物研究能力突出。后来她是《细胞》杂志的主编。
在我哈佛的博士后实验室里,有一个博士后是冯诺依曼的孙子。这个人在哈佛读研究生时发现了一种新的重要的酶,这种酶在生物学上广为人知。
另一位博士后父亲是哈佛化学系的系主任,哥哥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有时在公共场合问我们的实验室老师他是否能听懂他在说什么,好像他不懂
如何形成“读名校容易有所作为”的误区
因为热爱自然科学的美国学生不多,大部分集中在顶尖系。这样一来,美国学生在优秀但不顶尖的美国研究生部往往不如中国学生,所以顶尖以下的美国系不仅录取更多的中国学生,老师也普遍重视中国学生。这些中国学生向外界传递的“沾沾自喜”的信息,也是中国错误地认为我们的学生优于美国学生的原因。
不仅学校有顶尖和二流的区别,学科也有类似的情况。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学生长大了,最终成为美国院士。到目前为止,最多的学科是植物生物学(北大也是如此)。在美国的333.5420多名中国院士中,有5名是植物生物学家。
原因不是中国的植物学教育优于美国,而是因为美国农产品长期过剩,美国绝大多数优秀学生不学植物学。如果选择学生,大部分都比较喜欢医学(其次是生物医学)。
我们在植物学上的突出表现是田忌赛马的结果。不是中国人植物学优势大,也不是中国的植物学教育特别优秀。
优秀的本科学生也应该有这些问题:有美国的优秀学生,有的课很优秀,有的家庭背景很强。平均值
中国学生都会因此受挫,所以大部分这些院系的中国学生后来都未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原因是自信心没了。
他们不会告诉父母,更不会写文章告诉大家。在劣势中坚持信心,绝大多数华人都不具备这种心理素质。
美国前能源部部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的哥哥,当年读小学和中学时考试分数特别高(高到他的两个弟弟在中小学期间自愧弗如)。他后来去普林斯顿大学念本科,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拿了两个博士学位,然后到斯坦福大学做教授,但他的名字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原因是他后来并未取得特别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