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诗机与宋诗


    时间:2021-04-24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作诗机与宋诗

    AI时代机器人可以做诗吗?答案是肯定的。这种东西,诗机,早就有了。最近IBM开发了一款诗意神器“我得到了”。在这个系统中,输入“中秋”二字,只需一秒钟就可以得到一首七言绝句:“中秋虽暖不愁,源必存。想去山前山谷,就去扬州,不生病。”

    试着把“凉夜”这个词再打一遍,得到另一首七行诗:“凉夜诗升云,天天愁,记寒。应该像东山的好世界,一万株只在这里见过。”

    细看这些文字,不难发现机器还是“笨”的。比如“怎么留”“不应该生病”之类的表达,语法上是不合理的。另外,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还没有体现出来。比如第二首诗,第一句有“凉”字,第二句用“冷”字押韵,就是重复。

    值得一提的是,两首诗的水平与现代诗歌的节奏是一致的。写现代诗一定要符合规律,这是题目里应有的意思。但是,鉴于很多古典诗词专业研究者并不了解入词的现实性,机器的这种能力至少值得称赞。

    毫无疑问,机器的诗歌写作能力会越来越强,上述缺陷也会逐渐得到改善。机器人玩围棋不是远不如人类吗?大家都看到了现在的情况。所以,在不久的将来,机器可能会把诗写到这样的程度,把它们的作品放进古人的藏书里,不仅会使诗变得真实,甚至可能比三四等诗人的诗还要好。

    写诗不是竞争的竞争,虽然没有必要区分人和机器,但是在这样的趋势下,人类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写出不同于机器的作品。试想一下,如果某种类型的诗歌能被机器写好,人类有必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吗?

    目前,机器写的诗在风格上接近唐调。唐调是一种艺术风格,是唐诗整体的魅力所在。看看皮塘退休学者编的《唐诗三百首》,从头到尾看了七个部分,就能感知到唐条——里的诗是什么,一般都是“风、云、日、月、河、山、雨、花、草、天”这几个字。写戏取乐是唐诗的一大特色。

    《咸阳城东楼》,唐代诗人许浑的名作,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唐调:“上高城,感千里愁,柳长亭州。殿院外殿中红日暮,风未至,风已吹楼咸阳。黄昏时,鸟儿在花园里飞翔,深秋时,叶茂的树上蝉鸣。行人莫问当年,故国东来流。”在这首诗里,天地中所有适合诗歌的场景都被收集起来了。

    然而这些写景的文字在唐代是超载的。如果文字也能拿到加班费,那么这些文字一定是汉字中最有钱的阶层。

    宋人可能会有这种感觉,所以他们在写诗时做了许多不同的艺术尝试。我们看黄庭坚的诗《跋子瞻和陶诗》,不仅有写风景的语言,还有抒情的语言。但是,为什么会削弱他对苏东坡的深厚感情呢?

    即使用写景的共同语言,宋人的玩法也是不同的。黄庭坚的《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前天,陌生人辅佐官曹,我去堤草认绿袍。心随着你的水和泉水波动,夜月很高。天下没有千里马,人难得有九坊高。酒船渔网归来,花落溪深。”

    诗的背景并不复杂:黄庭坚路过平舆,想起并州同乡李子贤,所以写了这首诗。这首诗中有唐人常用的“水、春、月、花”等词,但与上面引用的许浑的诗不同。徐的诗是碎片化的,而黄的诗是自然化的,这是唐宋的差异之一

    在许浑的诗里,我们可以拿出来欣赏“溪云初一沉入亭,临事投影于风前”。甚至可以说,徐诗歌的精髓就在于这两句,他的句子可以忽略。至于黄庭坚的诗《天下无千里马,人有九方难得》是流水对,不能分开看,其他句子也一样。单独进行欣赏价值不大,必须连在一起才有意义。

    在写诗方面,机器可以写唐调,但它离写还差得很远。也许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因为一首自然的诗,只有作者是一个完整的人,才会产生。从机器不易写宋歌的角度来看,宋词的价值在未来只会越来越大。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