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担心机器会抢走人们的工作吗
时间:2021-04-17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我想说,担心机器抢人饭碗的人,内心可能是乐观主义者。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他们只看机器可能取代目前人做的一些工作的说法,并不在意。这些说法是有前提的。例如,一份报告总结了一些容易被自动化取代的工作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可预测性。比如室外测井工作的可预测性低于组装生产线。后者明显是重复的,几乎每一套动作都是一模一样的;所以,虽然都是手工作业,但是流水线上78%的作业会被机器取代,而户外伐木上的作业只会被取代25%。不要问这两个数字是怎么来的。不管怎样,我们的专家已经解决了。
对人的能力持乐观态度,就是对自己这个人感觉良好。这样的人好像一直都不缺。例如,在人工智能一词出现几年后,科学家们编写了一个名为伊莱扎的聊天机器人程序,其中之一就是博士。原理是先确定一套规则,让机器根据用户根据规则输入的句子做出反应,造成用户能理解的假象。之所以是错觉,是因为科学家自己说不理解,而是试图通过回馈一些开放模糊的文字,让用户以为自己真的在听。
——像这样
用户:“最近感觉很不开心。”
机器:“你是不是经常觉得很不开心?”
用户:“有,但是不知道怎么让自己开心。”
机器:“你怎么不知道怎么让自己开心?”
用户:“你能告诉我一些事情吗?”
机:“那我就说说。”
用户:“说说吧。”
机:“能不能具体一点?”
用户:“没有,只是觉得不开心。可能是我在担心什么吧。”
机器:“你这么担心多久了?”
用户:“两周。”
机器:“继续。”
用户:“我需要你的帮助。”
机器:“你为什么需要我的帮助?”
如果你看看英文原文,你会更清楚地看到这台机器是如何捕捉一些关键词并将其重复到其响应中的。
但就是这么简单的设计,却收到了很多好评。很多用户相信自己在和一个人类医生说话,和这个“医生”说话后,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最后,这个程序不仅带有“人工智能”和“聊天机器人”的标签,还增加了一个跨界标签“伊莱扎效应”,用来描述潜意识中把机器行为等同于人类行为的倾向。
这就成了一个俄罗斯娃娃,因为伊莱扎这个名字源于另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也有一个效果,就是乔治萧伯纳的代表作《皮格马利翁》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科学家说,他的聊天机器人就像伊丽莎白——,一个出身于下层社会的卖花女。她可以通过接受语言学家的训练来掌握上流社会的言语举止,谁也看不出有什么瑕疵。乔治萧伯纳的灵感来自希腊神话,说皮格马利翁国王爱上了他精心雕刻的少女雕像。他如此着迷,最终感动了众神,决定给少女生命,他们才得以成婚。此后出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用来形容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崇拜、信任、崇拜的人的影响和建议。“说可以,就可以。”
这个故事就变成了:第一,科学家给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取名为伊莱扎,设计的是“举起来”,因为这个机器无法像剧中女主角一样从语言学家那里学到另一种说话方式;同时在用户方面,似乎和科学家有关,也有“高高在上”的印象。用户愿意相信这台机器能听懂他们的话,即使它听不懂,科学家已经公开发布了这个程序。
有没有可能他们愿意“仰视”的其实是人的能力?他们期待人类早日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被尊为人类的一员?
如果这不乐观,我还有第二个原因:人类正在走向老龄化社会的现实被他们选择性地忽略了。
我们面临的老龄化挑战有多严重?国外有报道称,从2010年到2050年,中国每100名适龄劳动者供养的老人和儿童总数从36人变为63人。
看了这组数据,我的第一反应是先弄100个机器人。让宝贵的100名人类劳动者来指挥这些机器人,这样劳动者总数就翻倍到200人,让他们看起来“正常”,压力也小一些。
因为我不是乐天派。
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技术不发达和人类老龄化加速这两个现实条件的夹击下,那些还在担心机器抢人饭碗的人不是乐观主义者吗?他们相信人类可以尽快制造机器人,然后一切都会继续得到控制。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