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闲暇时间吗
时间:2021-04-17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闲暇时间
时间其实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美国教育家哈钦斯认为,休闲是一切知识进步的源泉,“一切智力进步来自休闲,一切休闲来自一个人为另一个人工作”。
"穷人的孩子很早就接管了家庭."二十年前,不同班级的孩子花在不受干扰的学习上的时间明显不同。对于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孩子空闲时间少,甚至正常上课时间都会被家事打扰。
现在生存问题普遍解决后,这种差异就变成了相对差异,体现在可利用资源的效率上。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孩子,学习环境优越,师资水平较高,设备先进齐全,还可以得到一些额外的辅导或兴趣训练,花费同样的时间却事半功倍。面对资源效率的差距,A要想接近B,就得用非正常时间(比如午夜)。
这是萤火虫反射雪的故事。车胤和孙康并不认为他们白天读得不够多,但他们白天根本没有时间读书。
优势积累
在今天的时代,看到有萤火虫的雪还有用吗?
至少在20世纪末,反射雪还是有效的,但今天它的有效性非常有限。如果说过去的知识是一个池塘,那么今天的知识就是一条河流,不能静态的去把握。
体现在教育上,问题已经很明显了。比如高考作文题经常被人挑出来。有些科目太时尚,太特殊,不适合所有学生,尤其是家境不好的学生。
但另一方面,高考是一根学习指挥棒,这个关于作文的问题其实是对知识发展趋势的回应。
人需要通过触摸来激发求知欲。如果我们能感知到知识在现实中的存在及其对解决实际问题或内心困惑的作用,我们的求知行为就会产生良性循环。如果一个人从某种知识中获得快感,就会激发他去寻求更多同类知识的欲望。相比那些体验不到这种快感的人,他会得到一种加速度般的优势积累。这种激励机制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但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极快,对这种机制的依赖更大。
坦白说,越是底层的人,越是得不到这种触动。比如,一个农村孩子可以通过网络获得飞机的空气动力学知识,但对真正的飞机一无所知;如果一个城市中产家庭的孩子对这方面的知识感兴趣,他可以在不断的乘坐体验中一步步内化,甚至可以通过制作飞机模型来验证知识。体现在教育领域,这就是硬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区别。
长期缺乏知识接触的人,往往对知识漠不关心。从概率上来说,社会底层的人越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就越低,这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可悲的现实。
教师、工程师、公务员的子女对知识有着生动的触觉,所以优势积累的机制会在他们和他们的后代身上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马太效应
如果我们把自由时间的量与社会“食物链”联系起来,就会发现休闲实际上代表了教育的整个物质物流系统(投资能力)和精神动力系统(能动性)。
这种隐形制度是社会带来的精英生产机制,以效率为唯一原则,必然会形成马太效应。“有,就给他,教他绰绰有余;你没有,连他有的都拿走。”知识是一种垄断资源,是传统社会的特权垄断,是当今基于社会分化的自然垄断。这是背后的逻辑。
哈钦斯谈到了这种可能性:“休闲的礼物可能会被那些从未体验过休闲的人浪费掉。”时至今日,依然令人信服。
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民通过工业化全面解决了温饱问题。虽然休闲的分布极不均匀,但也是一种福利,而底层获得的份额很大程度上消耗在无意义的消遣上。
也有一些人,很幸运的爬到了社会“食物链”的上游,却从未体验过内心学习知识的快感,所以对教育有一种遗传的轻视。这个群体的代表就是财富爆炸的“土豪”。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初中同学。因为不想学,老师把父母叫到办公室。母公司是承包商,相当于现在的小开发商。他不耐烦地对急切的老师说:“我给他准备了20万(那时候是个大数目)。不学,放他走。”
这个故事大致解释了为什么排名靠前的家庭的长辈的职业排名中没有企业家,但这种情况可能很快就会改变。根据美国社会的经验,企业家的后代通常会过渡到律师、医生、金融家和政治精英等职业,而不是成为富人。
驯化社会
你的孩子在听什么音乐,《小苹果》 《最炫民族风》 《爱情买卖》 《雪绒花》 《孤独的牧羊人》,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作品?
?
虽然并不十分准确,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一般情况下会暴露你的家庭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你给了孩子怎样的教育。
一方面音乐本身是一种阶层文化,它们总能和最合适的受众精准匹配;另一方面从中可以观察出,一个家庭受到变动中的文化所影响的程度。那些对智力提升有着理性意识的人,往往更偏向于有恒久魅力的经典,这样他们和他们的孩子掌握的全部知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不会失效。这种审美取向的差异将会延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最后就区分出两种人来:一种淡定、自信、优雅,不经意间就流露出非凡的气质;一种踟蹰、惶惑、浮浅,总是对未来充满顾虑。当这两种人碰到一起,后者就会发现,知识对于前者而言是一种直觉的东西,对于自己却是苦学而不可得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出身于底层的年轻人会慨叹:“我们努力想实现的目标,原来只不过是别人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