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孤独的生活
时间:2021-04-02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这可能是一个社会和心理过早老化的时代。生理预期寿命越长,衰老越早,漫长的中老年时期与“无助”、“无望”、“孤独”紧密交织在一起。那些自嘲“步入中年”或自称“老人”的“90后”就是以这样的态度告别青春的。
这些“90后”觉得筋疲力尽。虽然他们只和这个世界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但他们依然有心情,似乎不得不在叹息中接受生活的刻板印象。
时间过得真快,如果真的老了会怎么样?当那一天到来时,它将如何继续,考验和折磨我们今天面临的生存困境?
我们的年龄在上升,正在经历一种叫做“独居”的变化,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过周末……50年后,独居的人会孤独终老吗?
孤独终老的恐惧
最近豆瓣加了一个群,——。听起来像是孤寡老人互助小组吧?其实是一个40岁以下的中青年聚集的豆瓣群体。单看它的介绍,相信很多人都抑制不住加入的冲动。没有朋友或者熟人?同性和异性恋爱无能?注定一生孤独?不想去养老院?加入中老年互助小组!
“派医生去收尸”只是一个概念,领队还在围观者指南中写明:“所有队员都活得好好的,不想自杀。团队成员中没有需要有人填补的空虚,也没有其他人能填补你内心的空虚。不是反人类,不是反社会,只是不想和不需要的人打交道,不想浪费生命。建团的初衷是为了独立生活,最终不麻烦任何人老了病了死了。”
独居的年轻人靠网络抱团。他们实行独立的生活方式,但又害怕不能给自己一个体面的结局。除了自嘲,这群人莫名其妙的给人一种安慰。看,还是有那么多人和我一样孤独,老了有牵挂,什么都怕。
独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左右,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或被动的选择了放弃家庭,参军独居。根据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Kreinberg的说法,美国几乎七分之一的成年人选择独居。与此同时,独居成为第二种稳定的生活方式,仅次于夫妻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独居比例最高的国家是北欧高福利国家,——瑞典、挪威、芬兰、丹麦,几乎有40%的人独居。日本的独居率在亚洲最高,中国、巴西、印度的独居人口增长最快。
单一社会正在成为前所未有的强大而不可避免的社会变革。
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家庭是最小的经济生产单位。我们可以用进化生物学的理论来理解,以家庭形式群居的个体,在获取生存材料和繁衍后代方面有更大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自然选择,人类更倾向于在群体中建立密切的社会关系。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个人收入增加,服务业发展迅速。一些家庭功能,比如做饭、洗衣、娱乐,都是由专门的行业提供的。个人可以处理自己的生活,不受家庭形式的束缚。
但是独居还是要面对“文化”这个强大的敌人。无论是古代的智慧,还是流行的“鸡汤”,都认为人不能独善其身。“孤独”是一种难以克服的心理症状,“隔离”是一种严厉的惩罚。法学家威廉佩利认为,“隔离”可以提高惩罚的威慑力,进而阻止犯罪。独居是为了贪图自己的速度,不承担家庭责任。
但在独居不流行的时代,有人在鼓吹脱离人群,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845年,梭罗开始一个人住在瓦尔登湖边的小木屋里。他每天都在思考自己是否需要和别人相邻才能维持好的生活。然而大自然给予他的一切,让他意识到人类邻居之间虚无的好处并不重要。
我像生活在草原上一样独立。我有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
——梭罗《瓦尔登湖》
这句话表达的更多的是梭罗的内心感受,而不是他的真实生活。梭罗所谓的孤独,并不是纯粹的独立。如果有必要,他可以很容易地走到附近的村庄和城镇与朋友和家人聊天。他的孤独更倾向于灵魂的独立,划定社会范围,维护自己的空间。
今天的中国似乎呈现出多元价值观碰撞的局面。一方面,有些人认识到独居的价值,遵循独立的生活标准。另一方面,每个独居的人背后,总有家人朋友在为他担心。没有家庭的生活是多么孤独。你老了谁来养你,你生病了谁来照顾你,不是一家人在家晕倒了怎么办?
但是,关键是,这些问题能不能通过成家来解决?
独居不等于孤独
抨击独居最强有力的理由是,独自一人将会导致孤独感。可独自一人并不等于孤独。有人虽然独居,但是能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有人虽然和家人团聚,彼此之间互不交流,反倒更加孤独。对于后一种情况,分开居住可能是缓解紧张关系的方法之一。
再者,有时最难克服的孤独感来自自我价值感的丧失。他人与自己的联系紧密不紧密变得毫无意义,只要知道自己为何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内心的充盈会让人发觉什么才是最强大的陪伴。
反对独居的第二个理由,通常也是最令人信服的理由,就是对孤独终老的恐惧。
目前,中国的养老仍然依赖家庭,社会养老体制尚未健全,“养儿防老”依然是许多人成家的理由。但现实往往不如人们所愿——夫妻二人总有一人要先一步离世,子女常常为了更好的发展无法常伴父母左右,一旦子女成家,建立三世同堂的稳定家庭难度相当大,祖辈为了不麻烦后辈也只能住进养老院。所以,成家也不是解决孤独终老难题的万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