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讲座“飞行伏击屋”
时间:2021-03-29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一个人用力推开门,把保健品往桌子上一摔。
“你再敢来我家,我就把你拆了!”我说这话的时候,那个人正指着我的鼻子。
我认识他。他是附近一个退休叔叔的儿子。那套保健品价值8000多元。
“健康中心”的同事见过很多这样的场面,也没有和男人发生肢体冲突,频频道歉,把他送出去。
这件事不会影响“养生馆”。这一天,“健康专家”来讲课,一群老人来收鸡蛋,还有好多东西等着我准备。
给老年人带来健康和友谊
2015年1月,一家来自浙江温州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我的中医药大学招聘。面试官没告诉我是卖保健品的。和公司签约后,我和同伴被温州总部安排去雁荡山参加为期一周的封闭式培训。这个训练类似于洗脑,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早上跑步,喊口号,户外拓展,分组比赛。
在培训过程中,负责人不断强化——公司销售的保健品只是媒介的概念,要给老人“带来健康和陪伴”。
不断有公司的“前辈”讲述自己的经历,描述团队氛围好、提升空间大等一系列前景。他们才2078岁,才工作了四五年。
一位女员工说,不到5年就实现了买房这个小目标。“我可以为一个女孩做!为什么你们男生不行?”
这句话激起了我们的斗志,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
培训结束后,我被送到义乌的一家“健康中心”工作了六年多。有买保健品5年以上的老人,也有每年花几万买保健品的。老人甚至会仔细分析保健品对其他犹豫不决的老人的好处。
长期购买保健品的老人,内心可能并不认可保健品,但需要自我认同,自我辩解。当别人问自己的保健品好不好,为了面子,老人会说好。
我被公司和这些老人洗脑了。一开始,我几乎被保健品的神奇功效所折服。
四五个人“研究”了一位老人
2015年春节后,我和几个同事被派到浙江“先锋”建造新的“健康馆”。
“健康中心”位于一个古老的社区,那里有许多老年人,他们都是目标客户。每天早上我们把老人叫到店里量血压,用很亲切的语气和老人交谈。老人一般不会反抗。公司有专人培养保健品业务员的“说话能力”,有一套理论和知识体系,一定要背熟。
我们一般不叫他们爷爷奶奶,叫叔叔阿姨。因为这样会让他们更年轻。
保健品不能叫保健品,应该叫“保健食品”。有了“食”字,老人容易放下戒心。
聊天主要是为了“筛选客户”。一盒保健品的价格高达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老年人是否有钱,有多少钱,是否自己理财,直接关系到他们是否买得起保健品,买得起哪个价位的产品。
为了研究客户,我们每天下午6点关门,开5个小时的会。四五个人琢磨一个老人,分析老人的性格、家庭、收入,制定第二天的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确定下一次和老人聊天的话题,有时候会比较详细,第一句话要对老人说什么,老人在不同情况下做出反应后如何反应。
“健康中心”经常组织“健康大会”,用鸡蛋、米饭和“生态健康杯”、“印度健康袜”等日用品吸引老年人参加。“生态健康杯”是厂家从总部定制的。推广给老人的时候,只需要让老人觉得“这个杯子很好,等你的时候免费给你
“健康专家”善于引起现场的气氛,制造对疾病的恐慌,给老人一种代入感。“健康专家”在销售一种叫纳豆的保健品时表示,这是中科院院士们的研究成果,通过复杂的工艺流程从大豆芯中提取粘性物质,可以有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最后他说:“有条件的话可以试着吃一点。”专家不会直接建议老人购买。
这个“复杂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压制方法。心脑血管疾病是不可能治愈的。
也不是什么中科院院士的研究成果。
“养生专家”结束授课时,我们会配合主持人在场下鼓掌、喝彩,让整个会场“热血沸腾”。很多老人不信,但是因为拿了鸡蛋、大米、肥皂,往往不会公开质疑我们。
为了卖出产品,我们会制造“饥饿营销”以及“优惠大促”的假象,守在关系好的老人身边,不管想不想要,都会“抢来”所谓的优惠单,放在老人面前,劝他们签字。软磨硬泡下,老人很多时候会选择签字。
签字不代表购买,为避免反悔,销售员还会在一小时内把“纳豆”送到老人家中,直接把包装拆开,要老人数货、验货,并劝老人当场吃下,“把生米煮成熟饭”。甚至还会陪同老人去银行取款,当场完成交易。老人碍于情面,最后也不会拒绝。
所谓“优惠”是双簧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