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的梦想
时间:2021-03-25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一百年前,许多学生走出封闭的中国,漂洋过海。他们没有学习西方的“金手指”,而是致力于在政治、经济、社会和个人生活中学习西方文明。人们钦佩他们祖先的理想。今天,我们不再有“文明的理想”,赚钱成了全社会狂欢的梦想盛宴。这是社会进步还是落后?
老B做水产品生意,就是承包农村一些水库,早春投放鱼苗、鲱鱼、草鱼、鲢鱼、鳙鱼,明年捕捞出售。辛苦一年,利润其实微薄。
最近老b和儿子在国外读书。儿子说要去德国,老B坚决反对。后来儿子改口说要去英国,老B还是反对。前几天老B和我讨论了这件事。他认为欧洲国家让人“提不起精神”,那里的人很颓废。我被他说的话难住了。不知道欧洲国家的人为什么“颓废”。老B问我知不知道“欧债危机”,他不让我回答,只是自说自话。他认为“欧债危机”是懒惰的欧洲人造成的。他们不知道怎么赚钱,他们知道怎么花钱;不懂得吃苦,就懂得享受。国债越来越多的时候,就说有危机。
老B版“欧债危机”的原因和真实版不一样,但我觉得老B的解读有些意思。
一位养鱼户研究“欧洲债务危机”,这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生动例子。但是,让经济学家和政治家来处理这个令人担忧的事情,却要考察老b的迫切愿望。
老B存钱送儿子出国最大的目的自然不仅仅是“镀金”。作为一个养鱼的人,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以后步父亲的后尘,而是想让儿子去国外学点技术赚钱。但是老B发现欧洲人喜欢享受,不喜欢赚钱,这是他绝对不能接受的。
赚钱不仅是老B的梦想,也是这个时代几乎所有中国父母的梦想。
几十年前,中国人去了西方国家,不适应他们快节奏的生活;几十年后,西方人来到中国,惊讶地发现中国也没有慢活。
一个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在微博上留言:在德国的大学里,同学们聚在一起谈旅游、摄影、社交、咖啡,而我们中国学生聚在一起谈成立什么样的公司,回国后赚多少钱。德国教授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中国人现在不缺钱,但是中国来的学生几乎是“量产”,他们的梦想是赚更多的钱。
英国杂志《经济学人》发表文章说,中国人出国寻找资源的热情持续了近20年,这种热情让中国的商业遍布全球。把熊猫这种每天吃16小时竹子的动物作为中国的国家象征是再合适不过了。中国就像一只充满活力的熊猫,总是担心下一个竹子在哪里。
这是中国常见的社会心理。其实,对金钱的渴望已经超越了“留学”的本义,“向外国人学习”演变成了“向外国人学习赚钱”。把孩子送到国外,很多家长想的不是让孩子接受西方先进文明的影响,培养孩子的生活态度,而是能不能学会“金手指”。
看看一些媒体对“新一代富豪”的宣传,搜狐的张朝阳,网易的丁磊,百度的李彦宏等。媒体认为他们的留学背景对他们帮助很大,他们学会了如何抓住在国外获取财富的机会。
没有人能否认榜样的力量。中国父母认为他们的孩子可能会在国外找到赚钱的机会,并获得一定的能力。当他们回到家乡时,他们将成为张朝阳的第二个或李彦宏的第二个。
事实上,中国门户开放后,全球信息共享实现了实时同步,“知识过剩”经济比十年前有所下滑。这种所谓“有在国外,没在国内,有在国内就赚大钱”的思维,不是很管用。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出国是为了学习“金手指”,恐怕失望多于希望。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