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的时候为什么不出声
时间:2021-03-22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美国杂志《国家地理》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Iosef是一个来自非洲厄立特里亚的少年。在他人的帮助下,他穿越撒哈拉沙漠,经由苏丹逃往德国。一位来自萨克森的好心艺术家收留了他。每周,Iosef都去学德语。他的德语老师是一位退休教师,名叫舒尔特。课后,青少年去舒尔特的餐厅喝咖啡,吃饼干和小吃。午后咖啡也是德国文化的一部分。
有一件事让舒特老师犹豫再三。有一天,她温柔地告诉Iosef,喝咖啡吃食物时发出声音是违反德国习俗的。没想到,Iosef不好意思承认是奶奶教训了他,在厄立特里亚也是不落俗套。
为什么富裕的德国和贫穷的厄立特里亚礼仪相同?
我们原来的礼仪不是这样的。人类学家罗伯特鲁维(Robert Luwei)认为,如果你是乌干达一些原始部落的客人,你越是大声咀嚼,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就越是尊重你的主人。不仅如此,还要打两个嗝,表示自己吃饱了。如果你是肯尼亚马赛人家里的客人,你需要在饭后大声舔舌头,向主人表示感谢。
那么餐桌礼仪是如何演变的呢?美国经济学家范布伦给出了答案。
范布伦在1899年发表了《有闲阶级论》,阐述了人类礼仪的起源。他认为上层阶级(休闲阶层)想尽一切办法来区别于下层阶级。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不生产,有很多时间可以消磨。他们的钱可以让他们活得安心,吃得不愁。礼仪是休闲阶层的产物和象征。为了表示他是个休闲阶层,有些举止有些夸张。比如玻利尼西亚的一些酋长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宁愿饿死也不把食物送到嘴边。
饭桌上,因为休闲班想炫耀自己有大把的休闲时间,就慢慢吃,吸着汤,抿着酒。另一方面,饮食上的不健全也使他们区别于饥饿的人,说明他们不饿,自然不需要狼吞虎咽。
身份制度盛行时,礼仪得到充分发扬。上流社会的这些礼仪和举止会被其他阶层的人广泛而迫切地模仿,从而获得荣誉感。然而,一些曾经是上层社会的人,即使他们的家庭在衰落,他们没有经济资源来维持奢侈的生活,他们仍然必须保持这些礼貌。不仅有餐桌礼仪和家庭背景的关系,还有更微妙的阶级关系。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