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患的“软代”
时间:2021-03-20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中学生物课上有一个简单的实验,将两根萝卜条浸入盛有清水和盐水的烧杯中,观察它们的变化。过了一段时间,清水中的萝卜条依然坚挺酥脆,盐水中的萝卜条慢慢收缩塌陷。
我们说的是社会问题,所以这是一个比喻。
现在各行各业的人都开始察觉到一个事实:我们身边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软得像盐水里的萝卜条。他们懒惰,缺乏进取精神和意志力,没有压力和野心,不工作或不关注任何工作,更不用说任何理想主义的激情。这些年轻人被称为“软一代”。
那么,在当今社会,一杯“盐水”浸泡软“萝卜”构成了什么?
“软一代”
凤凰卫视主持人涛曾在微博上问了——个问题。原来声音最高的问题竟然是:“我不想工作怎么办?”他在节目中感叹:“年轻人连工作都不想干,真不可思议。”
另一位对“年轻人不想工作”现象发表激烈意见的公众人物是企业家董明珠。2016年底,在央视财经频道的《对话》栏目中,董明珠有些激动地说,很多“90后”不愿意去实体经济企业工作,更愿意开网店,一个月两三千块钱,能活下去就满足了。“这一代人可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隐患。”
董明珠的言论更多的被解读为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较量”的延续,而忽略了更重要的问题。她指出了另一个事实:——。许多年轻人表现出共性,而没有个人发展需求。
“开网店”当然是一种工作和创业,但是在这个“28年效应”非常明显的领域,大部分“创业者”都要面对糊口的终结,而延长的投资时间并不能为个人发展提供资金、经验、技能、想法和创造力的积累。
开网店只是一个例子。各个领域都有一个工作状态。它是孤立的、重复的,对人的提升没有要求,所以不能对应人的发展需求。但是里面很多人并没有认真面对这个问题,提醒我,这算是“为民省心”。
轻松生存的时代
做“软一代”是理性的选择,因为现实提供了条件。
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机器人正在取代工人成为生产车间的主角。劳动力短缺、生产进一步标准化、需要提高生产效率是主要原因,但企业家可能不方便在公共媒体上讲述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很难找到合格的工人。
年轻员工要求工作场所有空调和无线网络,要求管理者温柔愉快,但还是会随时做好准备。辞职不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有的人有点不开心;有的人是周期性的,没钱入职。工作几个月,有了一点积蓄后,他们会“出去打工花钱”,花完了再加入工作;其他的,因为什么都坚持不了。
这些表现是前辈们无法理解的,但对于“软一代”来说却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他们看来,活得好是理所当然的事,或者至少活得轻松。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年,社会学家郑也夫首次为全书的论述揭示了一个基调背景:世界经历了一场人类整个进化史自古以来从未发生过的变化。我们可以说,人类现在面临的是一个两百万年都没有发生的变化,那就是“温饱基本解决”。
他说:“从20世纪中叶开始,人类所有的历史都是一部为生存而奋斗的历史。人类各民族提出的主流人生观几乎都是以人类历史的基调为基础的,反映了这种生存状态的基本氛围:生存是严酷而艰难的。”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大自然的支持。人类已经成为唯一摆脱上帝“生存严酷而艰难”定律的物种。
“软一代”正处于人类历史上最大变革的关头,上一代人为他们推开了大门。不是每个人都是“富二代”,但每个人都属于“免于饥寒交迫的一代”。城市和农村没有区别。
上升通道
生存问题的解决不一定会导致人们失去奋斗的动力,人们仍然有继续阶级跳跃的欲望,以及物质
享乐的欲望,但前提是,这些欲望是可以实现的。
实现这些欲望,曾经比较容易。改革开放初期,被卷入市场经济大潮的人们要实现阶层爬升,只要有足够的胆量、一定的眼光和不太坏的运气,往往就能成功。
今天中国所处的,是市场经济时代的升级版本——资本经济时代。二者的区别在于,后者多了一个疯狂的工具——杠杆。加入这一工具之后,财富创造的整个逻辑都被颠覆了,“积累—投资—利润—再投资”变成“对资本讲故事—获得投资—对消费者讲故事—生产产品—再融资”。
逻辑颠覆带来角色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是,很多时候资本决定一切,人的价值无下限地降低。原始积累过程已经不再必要,这就让勤俭失去意义;创造力很关键,但与资本相遇更关键,而能否与资本相遇,几乎与个人的胆量、勇气无关,只与人的先天身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