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报复
时间:2021-03-18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当一件毛衣的价格从499元涨到299元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买下它——,对原价299元的毛衣视而不见。当一双可以买也可以不买的鞋子在品牌官网上以30%的折扣出售时,我们会打响鼠标,一窝蜂地去买——,完全无视鞋柜里堆积的夸张而糟糕的折扣钱。我们会为了更便宜的东西“烧尽”我们的微薄工资,我们会为了“11.11”标有半价的非生活必需品而炸掉信用卡。我们陶醉在讨价还价的海洋中,毫不吝惜地表达对讨价还价的热爱。然后,我们会找一切理由为自己开脱。最好的一个是我们喜欢买便宜货,因为我们挣得少。
为什么我们赚的少?因果报应的一个残酷而完美的表现就是我们太爱买便宜货了。
众所周知,消费社会的形成与大工业时代有关。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生产大型机器,占国民生产的大部分。工人不再需要掌握所有的技术,只需要拆开大型机器的生产环节,每个工人只负责一小部分,一天无休止地重复着没有技术含量的枯燥动作。
通过压榨劳动力,大量廉价产品出现在大箱式商店供人们选择。越来越多的“奢侈品”从神坛上走下来,成为普通人的日常消费。
因此,美国很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廉价创意出口基地。一个“消费共和国”开始崛起。哈佛大学历史学家丽莎贝丝科恩解释说:“它的经济、文化和政治都基于大规模消费,这将迷人的物质生活与对更大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承诺联系在一起。”价格民主已经成为工人的任务。他们需要更多地服从机器和市场,努力加快生产以降低商品价格。
经济学家罗伯特布鲁诺(Robert Bruno)描述了一个诞生于廉价的“肮脏社会”:“公司为了追求低成本而陷入恶性循环,只会尽可能压榨价值链中的工人。工人变穷,失去了实现社会流动的可能性。我们创造低薪工人,让他们成为低薪消费者,他们寻找廉价商品。因此,人们计划建立廉价商店来迎接这些低收入的顾客。货架上有商品存在的唯一原因就是这些人买得起。结果工人们打起来了,公司里的大人物却在墙外观望。”
消费社会不需要节俭。买便宜货不代表节俭。《大西洋月刊》和《纽约时报》的著名作家埃伦拉贝尔(Ellen Labpell)讲述了节俭和廉价的道理:“节俭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牺牲和自我克制,耐心地衡量你面临的选择,放弃更深层次的满足。一个节俭的人会提前计划,准备一场漫长的拔河比赛。一个节俭的人不会开几里路,只是为了买袜子省3块钱。一个追求廉价的人才会这么做。”
低成本社会可能已经走到尽头了。人虽然可以廉价恋爱,但永远摆脱不了美好品质所附带的回忆和感情。
廉价商品的一个事实是它们并不便宜。廉价破坏了人的价值,让我们失去了对品质的尊重和对工匠的感情。要重建对人和物的爱和尊重,要控制被廉价产品喂养的欲望,要控制廉价生产滋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要回到一个基于独特性和经济性的世界,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