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最优性不是完美


    时间:2021-03-18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最优不是完美

    有一对年轻夫妇。女人曾经是我的下属,男人是我的朋友。在别人眼里,他们是完美的一对。女的漂亮温柔,男的帅气干练。但是有一天,他们离婚了。那个女的跟我说,她老公总觉得这样对她不好,那样也不好。家庭中没有“热暴力”,但充满了“冷暴力”。我问男的,这么好的老婆,你不满意,是“烧”了吗?男的讲了老婆很多缺点,比如客人来了哪些话不合适,坐着背不直,做饭花样太少。我批评了他,因为这点小事就该离婚?他说,我是个完美主义者。这不是你经济学里的“最好”吗?

    我最终没能挽救婚姻。但是,我认为经济学的优化目标并没有伤害到他,只是他误读了“最优”这个词。经济学中的最优性是限制性条件下的最佳结果,比如资源有限时利润最大化。正是因为条件,优化不是追求没有缺陷的完美,也不是追求理想化。每个人对每件事都有一个完美的理想模型,但做事情的人都是利己的,缺乏理性。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得完美?人只要尽力了,结果就是最好的,但绝不是完美的。经济学的选择不是找最好的,而是在几个可实现的结果中选择最好的,或者说缺点更少。就婚姻而言,我们不是在寻找世界上最好的男人或女人,而是在那些有可能和你结婚的人中,选择最好的或最没有缺点的。这样选出来的东西并不完美,但在经济学上可以称之为最优。

    有些人是完美主义者或理想主义者。他们总是在追求完美的东西,白玉是不允许有细微缺陷的。他们活得很累很苦,甚至变得偏执。所谓的生活压力、心理疾病、抑郁等等,大多来源于这种对完美的无止境的追求。

    即使一个人“有病”,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完美也达不到目的,反而会痛苦,会毁掉自己的人生。但如果要把这种追求完美的行为强加给别人和社会,就会给别人和社会带来灾难,造成不良的外部影响。

    朋友追求妻子的完美,除了离婚,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好在妻子不是完美主义者,找到了一个不完美的新老公,一起过着不完美却幸福的生活。但如果父母追求孩子的完美,而孩子又无法摆脱这种血缘关系,那么孩子和父母都会很辛苦。极端情况下,父母因为孩子不完美而杀死孩子,孩子因为孩子不完美而杀死父母。常见的情况是家庭紧张或者孩子的心理缺陷。根据我几十年当老师的观察,性格偏执、工作极端、性格内向的孩子,大多根源于父母对孩子完美的追求。原本是“蝼蚁”,他不得不变成“恶龙”,但后来他不可能变成“恶龙”,即使是“好蝼蚁”。

    在更大的尺度上,如果一个完美主义者是一个企业的老板,他总是要求自己的员工做到完美,这个企业就很难生存,更谈不上发展。老板总说人才短缺,招不到人。我说,别说那句老话“人无完人”,问你准备出多少钱。市场经济的规律是,没有好货,好货的价格会更高。你花2000块钱请大学毕业有工作经验的人。这不是连经济规律都违背了吗?企业不需要完美的人,需要合适的人。不管他有多不完美,只要他有企业需要的技能。花钱少,收获多,才是经济学的精华。明白这个道理,其实这个世界上人才济济。胡雪岩就是这么用人的。刘不才当公关经理多好!

    如果完美主义者是社会改革家,以天下为己任,社会就惨了。现实社会总是有一些不足,所以有“大同社会”、“乌托邦”等理想的社会模式。学者可以讲讲这个理想,让大家听一听,乐一乐,但如果真的要付诸实践,建设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那灾难就大了。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主义者,在改良之路不通之后,走上了暴力革命之路。历代农民起义的领袖都是理想主义者。要实现一个又富又穷的大同社会,至少这个理想是用来唤起民众的。我们不知道起义的最高领导人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还是躺着理想主义者,但在追随他的人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是理想主义者。他们有理想,在实现完美社会的崇高目标下,会不厚道的杀人。每一个农民起义政权都是建立在被理想主义扼杀的骨头上的。“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个“将”就是理想主义者。

    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必然会变得偏执,认为只有自己的理想模型才是完美的,不能容忍别人的反对甚至“腹诽”。

    朋友把他的离婚归咎于经济学的最优化概念。其实像地球上所有的犯罪一样,这不是经济学的错,而是误读经济学的错。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