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的文化和耳的文化
时间:2021-03-15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我的一个中国朋友K和一个日本n在中国待了几天,回来看见我就说:“哎呀,累死了!”我问他为什么,K回答说:“我和N一起旅行,但是我从来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我真的累了!”
和日本N也是很好的朋友,N出乎意料的累。他说K说的太多了,我不得不听他的,同意他。怎么才能不累?
按照n的说法,日本人很难真正和能说会道的中国人交往。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日本人和韩国人之间。为什么中国人和韩国人和日本人互动时会觉得很累?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能从文化差异中寻找答案。
中国有“口才好”的说法,韩国也有“口才好”、“口才好”、“说话人”等说法。两个国家都没有“好好听”的说法。不过日本有句话叫“好听力”,意思是人的听力和口语都很好。
如果说日本人的听是“耳文化”,那么韩国人和中国人的说是“口文化”。中国人和韩国人在相互倾听之前,往往会拿出自己的想法,试图压制或说服对方。
韩剧里经常有互相打架劝架的镜头,而日剧里这样的镜头很少,甚至给人一种太安静了的感觉。大概是因为日本人比较喜欢听对方说话而不是说话,中国人和韩国人觉得很难理解话少的日本人的内心。
日本人的这种“耳文化”充分发挥了其善于倾听的能力。日本人正是通过悄悄地学习中国文化和朝鲜半岛文化,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东西来吸收,创造了一种新的日本文化。
据说在中唐时期,去中国空海留学的日本著名僧人特别集中于听课。因此,郭辉,一个来自中国的高僧,不顾众多中国弟子的反对,将奥地利的密教(佛教流派之一)传到了空海。
“耳文化”要求放低姿态,虚心吸收其他文化。相反,“口头文化”并不注重听别人说话,而是倾向于传播自己的东西,教给别人。
因为有教的需要,所以有“口文化”;相对于教学,也有很多东西要学,于是就形成了“耳文化”。综上所述,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是大师,日本是学徒。
明治维新前,日本长期奉行所谓的“魂与才和谐”的战略,并努力向中国学习。在现代,它是“与灵魂和外来人才的和谐”,而不是学习西方文明。有一个故事反映了日本人的学习能力。当时日本人从德国进口精密机器,德国人骄傲地说:“日本人知道了这台机器的先进功能后,一定会继续订购。”但是日本人不是来下单的。德国人很困惑。他们去了日本,发现日本人已经研发制造了新机器,比德国国货还要漂亮。
这种“耳文化”造就了今天的日本。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