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意兴坪:闲游者的天堂
时间:2021-01-25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一个
7月底,阳光灿烂,酷热难耐。为了寻找夏天的一丝凉爽,阳朔之旅如期而至。因为休闲、人稀、地方游戏性强的旅游风格,照常选择了兴平镇大河北村——。
一行七人从东莞出发,踏上开往阳朔的动车。说到旅游,约三两个朋友出去走走,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呆上几天,品尝一下美食,聊一聊散步后的生活,其实是一种享受。
到了阳朔,从高铁站开车到兴平渡口大概要一刻钟。这次旅行的目的地,大河北村,嵌在三面环水的半岛上。在码头上船后,小组可以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内过河到达对岸的村庄。船一停,我惊喜地发现客栈老板老段已经开着他的小三轮车去迎接客人了,还有他的银狐狗“点点”。互相打了招呼后,我们上了车,然后拐进了侧村路,驶到了绿树成荫的村庄深处。
老段和老板娘何洁,是一对激情四射的中年夫妻。他们来自桂林市,年轻时在星级酒店工作。为了追求自己的田园梦想,夫妻俩花了很多钱,在大河北村建起了这座独具特色的民宿,取名“SM公馆”。
自然宁静、简约优雅、精致是我对“SM公馆”的第一印象。但是,细细品味之后,发现它的独特性远不止于此。从庭前景观庭院到休闲客厅,从每层特色房间到走廊和露台,从餐厅到茶室,从空间设计和家具展示到小盆栽和装饰品,环境建设和居住体验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客栈老板的生活品味和审美情趣。
如果说客房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西方经典的“赤贫”,那么客厅和回廊的装饰风格则体现出浓郁的东方色彩;如果说庭院里的花、鸟、植物和周围的大型有机菜地营造了中国田园风光,而精致的茶点和格子桌布则融入了西方的生活元素。这种时空交错形成的视觉冲击不仅没有违和感,还呈现出B&B文化的多元和谐之美,不得不佩服设计师构思的精妙。
二
黄昏时分,在湛蓝的天空中,有时会飘起几缕像面纱一样的薄云。我提出去看漓江日落,大家一说就同意离开。
桂林独特的喀斯特景观对我来说并不陌生。80年代末,我上小学的时候,父母把我送到桂林郊区朋友家,在那里度过了一个不寻常的暑假。我记得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座山水城市。可能是我习惯了家乡青山绿水的风景,也可能是因为当时年纪太小,不懂得欣赏大人眼中的山水。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和食物有关的图片:市场上买的西红柿比我们的小很多,但是红润多汁,香甜嫩滑;当地早餐经常吃一顿又浓又长的米粉汤。在软爽口的粉里撒上咸碎肉、脆皮花生、腌酸豆,再倒入麻辣汤,吃一碗,睡一夜。全身细胞完全觉醒;这里的人很久不喝老白汤了,喜欢新鲜果蔬做的清汤。记忆中,每一道菜都会加辣椒,汤也不例外.现在想起来,我在桂林的第一次体验真的不一样,不美,只是色、香、味美。
记得父母的朋友是一对年轻夫妇,在当地文化中心从事绘画相关工作。闲暇时,他们邀请朋友交流绘画技巧,创作的题材大多是熟悉的漓江风景。作为一个年轻人,我默默的看着。虽然我不知道如何欣赏我作品的优缺点,但超俗自由的水墨之美足以让我着迷。我记得当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那个大叔有一本很好看的山水画册,我放不下,他就答应我可以用我的劳动换画册。规则是做一天家务,在画册里交换一张图片。在目标(诱惑)的驱使下,我渴望得到我想要的,整个暑假我都在锚定自己的精力,一丝不苟地做家务。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还是会时不时地搬出画册,仔细阅读,仔细计算已经“赚”的页数,就像那个半夜起来数中学课本里金币的格兰德特。故事结尾,大人们窃喜,我也实现了小目标,大团圆结局。每当回忆起这一幕,我总会想起王尔德的座右铭:“摆脱诱惑的唯一方法就是向它屈服。”
夕阳下的河滩上铺满了光滑闪亮的鹅卵石,大人们悠闲地散步,孩子们则追逐嬉戏,玩水玩鱼,各得其所,浑身不自在。抬头遥望,一排小山丘,间隔有序,挺立在河对岸,昂着头。山峰的身影映射在宁静开阔的河上,风景优美。倒影如画,突出了虚与实的画风,让人想起一部叫《影》的电影,经典台词:“你不是影子,你是你。”从老段知道这是螺蛳岩。散发着柔和的晚霞,它悄悄地溜到了山的后面,却留下了明亮的晚霞,随着夜色越来越深,照亮了天空,仿佛为流连忘返的旅行者点燃了一把等待的渔火。河水缓缓流淌,余晖散射的点点光影汇聚成香槟色的丝线,漂浮在河上;微风吹过,河水激起浅浅的涟漪,就像一个穿着百褶裙翩翩起舞的少女,节奏轻盈,纯洁无瑕。
Z先生熟练地按下快门,把相机递到我眼前。屏幕上出现的是柔和的剪影。镜头前,一对情侣走在浅滩上,远处的背景定格在夕阳隐于山前,墙角散落的瞬间。美丽的画面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人在风景中,风景在画中”,不禁让我想起了很久很久以前。很多年前,我和Z先生乘船去漓江旅行,那也是盛夏,也是面朝阳光。
很多时候,我们寻找未知,但最终却发现,其实我们寻找的是未知中的似曾相识。
三
在漓江西岸的兴平,有一座“相公山”,以古丞相官帽命名。
上日出景色美妙绝伦,非同寻常。眼见为实,我们决定亲自去体验一番。
翌日清晨五点,一辆小面包车载着我们朝相公山进发。行驶至山脚,下车后还要攀爬一段山路才能到达顶峰。漆黑中,借着两旁微弱的灯光,一路拾级而上。由于坡度比较陡,大人们没走多久便开始放慢节奏,反倒是孩子们体力充沛,兴致盎然地冲在队伍的前头。走了近半个小时,终于到达山顶观日台。观日台分为上下四层,每一层早已人头攒动。我们登上最顶层的看台,只见护栏边上齐刷刷支起一排三脚架,后面站着的摄影师正忙着操控脚架上的专业设备,时而眯起眼对焦,时而调试各种相机功能;外围的业余摄影爱好者也纷纷掏出手机,提前选好拍摄模式,以及风景与人的最佳构图角度。众人这阵势,像是迎接某个重要历史时刻的来临。
我们终于找到了一处不错的“根据地”并“驻扎”下来。遥望东方,一道银光穿透天边的云层,夜幕像被撕开了一条缝,从裂缝里渗出微弱的光。渐渐地,那光扩散开来,天空中出现了美丽的鱼肚白。“嗯,今天的云层有点厚。”我对身旁的Mr.Z嘀咕了一句,他点了点头,摆弄着手中的相机。然后,我们便开始静静地等待,不动声色,却心潮暗涌。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气势磅礴的日出瞬间,固然慑人心魄,但孕育光芒的黎明前夕,却给人以无限遐想,更耐人寻味。
临近预报的日出时间,天边的云雾依然没有散去的意思,但这并不能阻挡朝阳透射出的光将整个天空照亮。随着光明的到来,周围的景物逐渐呈现出清晰的轮廓,我们的视野也变得开阔起来。举目远眺,一座座孤峰挺拔秀美,若隐若现,蜿蜒明澈的漓江,如玉带般缠绕着峰林,天地间被渲染成了层峦叠嶂、缭雾升腾的水墨画卷。怪不得有人说,阳朔的山,因有了漓江的水,才显灵动;而漓江的水,在山的映衬下,更觉梦幻。身临绝色山水间的我,此刻已然成了画中人。
天色越来越亮,厚重的云层像一张鹅绒被,把初升的太阳盖得严实,其实它早已醒来,只是赖在被窝里不肯露脸。
山顶上的人群逐渐散去,我意识到日出喷薄的美景是看不到了,刚想安慰同伴们几句,可当我们的目光不期而遇时,却发现彼此脸上并无遗憾的神色。难道他们也像我一样,因误入山水画境,而忘却了原本是为观日而来?
旅途,总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风景。经历多了才发现,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四
午后时光,天气澄和,风物闲美。午休醒来的孩子们,正享受着阅读带来的愉悦。我与友人围坐在茶台前,悠闲地饮茶聊天,透过身旁偌大的玻璃窗,窗外清新雅致的庭院景色尽收眼底。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知何时起,我有了把时间填满的习惯,工作也好,生活也罢,总莫名其妙地希望节奏可以再急迫一些,却不管有没有意义。平日里,常被纷繁琐碎淹没,与好友相聚见面的次数不多,难得一起旅行的日子,总会格外珍惜。在我的感知里,完美的旅行,无需稀世美景,也无需人间美味,只要有三观相近、情投意合的同行者便足矣。一盏清茶,三五知己,促膝而谈,共尝苦甘。生活的磨砺,成长的感悟,信仰的坚守……总能找到引起共鸣的话题,或分享,或论辩。古人云“君子之交淡若水”,大抵如是吧,彼此的心境如水般清澈净透,相处起来自然感到轻松惬意。
晚饭时间尚早,闲来无事,我们乘着小三轮穿行在乡间小道上,目光所及绿意盈盈,微风夹带着草木特有的馨香拂面而来,顿觉神清气爽。乡野的傍晚,炊烟悠然,斜阳静美,让人忍不住驻足凝神,用心去储存那一缕温柔如水的时光。回来的路上,司机大叔特意带我们探寻了村里的圣树——一株有千年树龄的老樟树,虽历经岁月沧桑,老樟树依然苍劲葳蕤,岿然而立,默默守护着恬静幽美的村庄。后来,我们还路过大片的果林,看到一串串熟透的黄皮果坠满枝头,圆润金黄,像一不小心,饱满的果肉便会破皮而出,喷溅出鲜美的汁液来。此时脑海里闪现出一个词:爆浆。对,就叫它“爆浆黄皮果”!我寻思着找个清晨时分,亲手采摘些回去尝尝。
回到客栈的时候,餐桌上已摆满了香气四溢的菜肴。竹筒鸡、啤酒鱼、田螺酿、芋头焖鸭、香排骨、爆炒小鱼虾……,还有各式当季的新鲜蔬菜,虽都是村里人家的家常菜,看着却十分可口诱人。美食当前,闲话少说,立即开动起来。孩子们少见的胃口大开,比赛似的抢着添饭,一碗酸豆角炒肉就能“引诱”几个大人扒拉下大碗米饭,没过多久,桌上饭菜已被一扫而光。当地生长的食材里,我尤其喜爱一种叫“狗肝菜”的野菜,细细咀嚼它的嫩叶不但唇齿留香,吞咽后喉咙还有回甘,与瘦肉一起滚汤是绝配。一大盆狗肝菜肉汤端上桌,刚好每人分得一碗,大伙儿喝完仍不过瘾,赶紧让厨房师傅又多做了一盆。
比起大多数人热衷的景点打卡,我更喜欢在人少清静的地方闲游或者发呆, 悠闲自在地“虚度”光阴。回忆起年少时酷爱远行,多为了填满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渴望征服带来的快感。年岁渐长方慢慢觉悟,相比眼界,其实人的心界更重要,把心打开,容纳更多,才能看得更远。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五
白天经过江滩的时候,远远看到有人用一根长长的竹蒿挑着两只大鸟,好奇心驱使我们走上前去,原来是游客在与大鸟合影。只见那些鸟的体型有鸭子般大,灰黑色羽毛,脚掌有蹼,长而扁的嘴,前端带着锐钩,莫非,这是传说中的鸬鹚?一打听,果真是鸬鹚。记得我们小时候都学过鸬鹚捕鱼的文章,亲眼目睹的却不多,现在认识这种鸟儿的孩子就更少了。机会难得,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捕鱼能手的绝活。
没过多久,老段相熟的一位渔民师傅与我们接上了头。师傅姓黄,本村人,是个四十多岁的高瘦汉子,皮肤被晒得黝黑发亮。黄师傅挺健谈,说起自小他便跟随大哥在漓江上捕鱼,如今村里驯化鸬鹚来捕鱼的人家已越来越少,但他仍会坚持把这种古老技法传承下去。
晚上八时许,夜色弥漫的江岸码头,早已褪去白天的喧闹,只有几条小渔船停泊在寂静的岸边。我们尾随黄师傅登上一条外形奇特的船,它由渔船和竹筏并排连接而成,左侧渔船作为驾驶舱,右侧竹筏安置了船篷和长椅,可容纳七八个人。黯黑中,大家扶栏坐稳,虽然都默不作声,内心却抑制不住小激动,急切盼着开船的一刻。随着“哒哒哒……”的声响,渔船发动引擎,缓缓离开码头,向江的下游驶去。
片晌过后,只见船头燃起一盏渔灯,前方的江面霎时被亮光笼罩,眼前的景物也变得清晰起来。“鸬鹚在那儿!”女儿兴奋地指着亮灯的方向,凑近低声告诉我。果然,近十只鸬鹚齐整地排列在船首的甲板上,如同等待进攻号令的勇士。黄师傅举起手中的长蒿,往船舷上轻轻敲打两下,伴着一阵“扑通、扑通”的声响,鸬鹚纷纷跃入水中,待飞溅的水花平复时,环顾四周已不见了鸬鹚的影踪。约莫过了一分钟,平静的江面陆续浮上来几只鸟儿脑袋,有的用长嘴紧紧衔着使劲挣扎的鱼儿,没等我看清它已倏地咽了下去;有的扑了个空,赶紧换口气,又翻身一跃扎进了水里。黄师傅把长蒿伸向一只吞了鱼的鸬鹚,蒿上的钩子挂住鸟儿双蹼之间相连的细绳,轻轻一提,它便离开水面回到了船上。紧接着,黄师傅捋了捋鸬鹚的喉部,轻轻掰开它的长嘴,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顺势窜了出来,滑落在一旁的鱼篓里。
在鸬鹚们的频频追击下,不到一个钟的时间,捕获的鱼儿很快便堆满了整个鱼篓。接下来黄师傅留下鸟儿们在江中饱食一顿,作为对它们辛勤劳作的奖赏。
返回码头的途中,我倚坐在船头,一边感受着江风拂过的凉意,一边听黄师傅娓娓说起渔民与鸬鹚之间的故事。鸬鹚出生三个月后,身上的羽翼逐渐丰满,这时便可下水学习捕鱼了。被驯化的鸬鹚通人性,潜入水中用带钩的长嘴逮到鱼后,它们会立即浮出水面,飞快地把鱼吞下并贮藏于喉囊中,直至渔民将其引回,从嘴里取出鱼儿。听说渔民为防止鸬鹚捕到鱼后“私吞”,通常会在脖颈处系一根草绳,这样鸬鹚则无法把鱼咽到腹中,黄师傅说他家的鸟儿从不贪嘴,所以绳子是无需系的。碰上欠收的日子,渔民会从镇上集市买回鱼儿来喂饱鸬鹚,遇鸬鹚受伤犯病,也定要找来有经验的乡里为它医治。鸬鹚一般十几岁后开始衰老,视力变得模糊,待下水看不清鱼儿时,渔民便不会再让鸬鹚受累,而是给予细心喂养和照料,直到它们生命的尽头。
在我看来,渔民与鸬鹚,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生产合作关系,他们更像是相知相依的老伙计,在岁月长河中彼此守护,不离不弃。随着时代变迁,在捕鱼技术不断迭代的今天,渔民的生产方式已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鸬鹚夜捕也终究会被其他技术所取代,成为一代漓江人的美好记忆,但依然不会变的,许是人与自然唇齿相依的存在和休戚与共的命运吧。
六
当人放松下来的时候,似乎感知不到时间的流逝,一转眼,我们在兴坪已度过了数日。回程的前一夜,我独自坐在客栈开阔的天台上,四周万籁俱静,恍惚间竟有置身幽兰空谷的错觉。不远处的峰林和村舍,被飘渺的夜色笼罩着,显得魅影重重,唯有头顶上的点点繁星,如明眸般清澈炯然。
突然,我看见几颗不停闪烁的“星星”,从不同方向汇聚而来,穿越兴坪深邃的夜空,最终消失在遥远的天际。是的,那是夜行的航班。
虽然我无法得知这些航班去往何方,还要在空中飞行多久,在漫长的跋涉中经历了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它们矢志不移,航道不偏,抵达远方的那一刻,终将会到来。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