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铺就心灵的丝路(上)


    时间:2021-01-22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读《——》林清玄《心的丝路》有感

    晚上九点,我听到女儿在叫我:“快来看,这段文字写得真好!”

    “什么,什么写的好?”

    我赶紧放下工作,直接去了女儿的房间。原来女儿在看林青璇《心的丝路》。她认为写得好的是《总序《乃敢与君绝》中的一段话:“曹丕讲得很好,他认为文章是伟大的事业,是国家的不朽大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财富如云,人死后会变得空虚。只有文学才会不朽,才会有长久的价值。”女儿特别强调:“文章是国家的伟大事业,是不朽的盛事。”她在鼓励我写作!忍不住把书从女儿手里接过来:“文章是国家的伟大事业,是不朽的盛事。”“我要偷窥!”女儿答应了。我花了两个晚上,一口气看完这本10.5万字的散文集,在书里圈出了很多“关键”符号。这本书深深打动了我。林清玄一生都在沉思、写作,挖掘内在生命的价值,诠释“我们的心是活的”的意义。通过描绘各种社会现象,着眼于不足,彻底代表最底层的人,即依靠文学的力量,奏响心灵的呐喊,铺就心灵的丝绸之路,把心灵的创造、文化、文明乃至超越发挥到极致。

    创造理解和交流的丝绸之路

    《心的丝路》是17篇文章的集合,每篇在总标题下有几个小标题,加上“总序”、“自序”、“附录”,共20篇。感觉每篇文章都有分量,都很警醒,读起来很爽很爽。同时,像林清玄一样,在对社会现实的探索和思考中,为什么有些人会失去热情,待人接物,待人接物?

    “在台湾这个社会变革的时代,很多人沉迷于对现实的追求,传统的精致文化被入侵,商人短视,残疾人欺诈.正义、理想、奉献、关爱的价值观已经褪色,取而代之的是金钱。至高无上。”基于台湾这种扭曲的发展态势,林清玄逐渐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如何在这样一个真实的世界里安顿下来,让世界变得清晰?”

    林清玄告诫亲爱的亮亮:“我深信,一个人应该毫无怨言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的心中一定有一条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让我们置身于干燥的沙漠、灰色的叶萍和大山之中。我也知道有一个遥远的灵魂。这条路不会被挫折阻挡,不会被名利诱惑,不会在物化中屈服。”

    这本书采用了书信体写作手法,不仅对亮亮如此,对新一代的“亮亮”也是如此。这样,散文写作看似亲切,其实很清新,这也是林清玄的聪明智慧。这就像一个老人和你聊天,讲故事,推理,为生活导航,为社会把脉。当意义还未完成时,对与错的定位、人生观与价值观被潜移默化地注入,从而帮助一些思想浮躁、左右摇摆的年轻人在身心上安定下来,如何保持自己最初的心,如何打造一条理解与沟通的丝绸之路,同时给读者带来人生的启迪,他们会有意识地反思。

    文章《温柔的世界观》见证了台北垃圾车过年三天假期,造成平时堆放垃圾的角落像山一样。这不是很愚蠢的政策吗?和林清玄一起走的母亲露出一副很惊讶的语气:“台北人怎么会产生这么多垃圾?”

    林清玄叹了口气:“这个问题问得好。这个问题也应该适用于其他城市。”“也可以说是适合现代生活。现代人怎么能造出这么多垃圾?”"垃圾爆炸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没有一个现代社会不被垃圾困扰."

    这个好问题引出了一个副标题:“现代人垃圾太多”。“现代人的消费生活确实与过去不同。很多可利用的东西,在价值没有因为消费而耗尽的时候,就被丢弃了。”林清玄把珍惜东西和不浪费东西视为“珍惜幸福”,并列举了一个“珍惜幸福”的典型例子:一个定居美国的朋友是中国艺术家,很有创意。“把一些街头垃圾换成图案,换上颜色,会让一个家变得五颜六色,根本看不出来是垃圾。”“但是他们不吃美国人扔掉的食物。其实很多食物还是有的。每天晚上,许多无家可归的人在垃圾堆里找东西吃。”这体现了中国艺术家的尊严:依靠自己诚实的劳动,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化废为宝”。同时也让街头雕塑家们担心现代文明的“怪异现象”,因为街道上矗立着从垃圾堆里收集来的焊接材料做成的巨大雕塑。想起小时候,看到别人不珍惜的东西,心里就痛。这就引出了一个命题“我的童年没有垃圾”,讲的是一个感人的“礼貌”与朋友分享一堆热牛粪的故事,因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干牛粪是生火做饭的好材料。

    三四十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小时候还捡过鸡粪牛粪,帮大人给集体积肥。甚至有同学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一头牛,就在路中央拉了粪,还在

    冒热气,便用白白净净的小手将冒着热气的牛粪捧到庄稼地里,受到老师表扬。类似这样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试想,那个年代连一团牛粪都这么珍惜,还莫说其他什么物品是绝对不会浪费的。抑或这样说,凡对物品心存敬畏,顶礼膜拜者,或一点点珍惜,一点点爱恋者,便是在跟自己,跟他人,跟社会积福积德。而造成了浪费,绝不仅仅是单纯某一物品的浪费,而是对制造这一物品的整个生产过程的浪费,每一个环节的浪费,所有人力物力的浪费。而浪费就是极大的犯罪,任何时候都是要铭记的。

    “一直到现在,我都维持着碗中不剩下一粒米的习惯,那是由于我随父亲种田,知道一粒米的长成是多么不易。所以,我的童年几乎是没有垃圾的,所有的东西都用尽最后一分价值,才被丢弃。”

    作者从生活的垃圾想到了生命的垃圾,感觉现代人愈来愈冷漠而僵硬,农业社会里那样温柔的世界观不见了,为什么就不能有温柔的世界观呢?“大丈夫才能真正地温柔”便成为第三个命题。作者是层层递进,环环紧扣,直抵人心:“温柔,是温暖而柔和。时时和别人维持良善的关系,是温暖。时时想到能利益社会与人群,是柔和。温暖,就是佛教中的大慈。柔和,就是佛教中的大悲。”并以佛教经典语启迪读者:“践地常恐地痛。”令人为之感动。“当一个人踩在地上时都怕地被踩痛,那么,对待世界就可以做到绝对

    的温柔。”“温柔,不是弱者的行为,唯有大丈夫才能真正地温柔。”“要有温柔的世界观其实不难,就是珍惜‘小福’。”“亲爱的亮亮,不珍惜小福而想追求大福报,是绝无可能的。唯有珍惜小福,才使生命的每一天都演奏庆典的音乐,过一种没有垃圾的生活。”

    多么纯朴而平实的语言文字啊!平实、平静得好似无风无浪的避风港湾,清澈见底的水面映出黄土地上农夫微驼的背影,正在玉米地里一锄头一锄头地松土,额头上的汗珠子一滴一滴地落下,久旱的一棵一棵的玉米兜像婴儿一样地拼命吮吸。这些朴实而充满生命力的语言文字,是跳跃的农耕诗行,是不饰雕琢、得自然之趣的天籁。

    《这个世界,我看见了》把对街头林立的录像厅的微微的痛恨娓娓道来。录像厅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倒不是林清玄反对的焦点,他认为录像厅是一个把感官与思想全部封闭的狭小空间,每天沉迷于此,他的人格与视野将会受到多么大的影响,更不幸的是,如果他爱看的是一些色情暴力的影片,则心灵与健康将会受到多么大的戕害。

    林清玄用犀利的笔触揭示录像厅乃至电视对青少年的身心带来的巨大危害,反思“一只小鸟如果长时间躲在狭小和黑暗的窝巢里,它长大会是什么样子呢?长期看电视和泡录像厅的青少年正是如此。”“其实,阳光下有很多地方可去,或山或水,或平原或海边,或者只是在公园里散步,在红砖道上注视人群,也总比在黑房子里要好一些。”读完这些委婉的文字,你不觉得一个和蔼可亲的慈祥父亲的面容和身影,赫然矗立在读者眼前吗?多么苦口婆心的言辞啊!林清玄在忧国忧民,在殷殷期盼:“要以开放与关怀的心来正视世界、追求理想。” “张开我们的眼睛,张开我们的心吧!”林清玄用的是“张开眼睛”“张开心”,多么博大、形象而壮观的动词啊,犹如鲲鹏展翅,张开双臂翱翔在空中,将天空仰望,将大地俯瞰,将世界关心,将世界注视,“亲爱的亮亮,唯有对这个世界有了解和关心,将来我们的生命才会有着力的地方;唯有能看清世界、体贴世界的人,在走过青春的波涛时,往后回顾才能无怨无悔。”林清玄提出的“了解世界”“关心世界”“看清世界”“体贴世界”的观点,很新颖,也很实际,足见作者深谋远虑的心胸之开阔,之远大,足以诠释“少年强则国强”的宏图伟业。现实中的亮亮等广大青少年,要培养一个开放的心灵,创建理解与沟通的丝路,还有很大的差距,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创建文明与艺术的丝路

    “文明如何在平常的生活条件中还能活得坦然自

    在呢?就是依靠心灵的力量,是知道在名利之上还有一些可追求的事物,它或者是文学,或者是艺术,或者是文明,或者是文化,或者是哲学,或者是宗教……名利权位、物质条件在心灵的对比下,往往会显出它有限而鄙俗的一面。”

    《活出美感》在尽力架构文明与艺术的生命图腾,详细梳理人文主义的消退和沉沦的脉络,林清玄心底涌动的是灿烂的精神文明之花,笔尖汩汩流淌的是文学生命的岩浆,慨叹的是照顾环境,保护资源的忧心和纠结,感伤的是伴随父祖辈一生,代表血汗与泪水的岁月,历经苦难与贫穷磨砺的斗笠、牛车轮、锄头、蓑衣、箩筐等农耕用具,抑或农耕文化的远去,内心迸发出“走过牛车轮的时代”的豪情壮志,“亮亮,有些东西虽然遥不可及,有如日月星辰一样,但是为了光明,我们不得不挺起胸膛走去。我们不要在长春路的红灯、西门町的黑巷、安和路的酒桶里消磨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这一代在深夜里坚强自己,让我们活出人的尊严和人的美感。”

    让生命里的人情之温馨之美之感动,成为心灵的力量来源,有如火车一样推动我们前行,让感动长存,并提升到智慧的启示,让无情事物有情可寄。“寄情,不是在外面寻找寄托和慰藉。寄情,是在转动的世界中有自己不变的内在风格,是在俗世的花草中有自己一片清朗的天地。”这就是《城市之心》带来的启示。

    美国的《城市之心》电视剧,台湾译成《铁胆柔情》,讲述的是一名纽约警官的故事。这位警官把自己看成是城市的心灵,明知以自己的热血和勇气来拯救一个充斥罪犯的城市是不可能的,但仍不言弃,仍为理想寄情,而成为“城市之心”。由此“城市之心”,引导亮亮要把城市作为自己的根,拥有高尚的品格、坚持伟大的理想,呼吁人人都成为城市之心。

    林清玄通过“数千万元一套房屋”“千万元一钵兰花” “十万元一条红龙” 天价怪圈的恶性循环,阐述了有钱人的生活品质与文化不配位,严厉指出“我们的文化不及格”。 “养兰花原来是非常清雅的行为,是爱花的人怡情养性的自然表达。”台湾有钱人对于兰花和红龙的“热爱”简直不可思议,他们的价值观、幸福观彻底错位了。

    这些所谓的“有钱人”幸福吗?他们就像股民,像赌徒,恐怕他们的心没有一天、甚至没有一时的安宁。幸福的真义是什么?林清玄认为:并不取决于环境,而是在于内心的安顿。一个人的内心若找不到安顿,是绝对不可能幸福的!而内心的安顿不是社会环境的事,也不是成年人的事,是要从小就培养的。

    如何来改造自我呢?如何使内在心灵趋向完美、个人人格品质迈向理想之境呢?不妨重视、改进、创造好社会的一些因素吧。

    林清玄说,天下太平的线索往往系于人心的太平,若有平和的人心,太平的社会不是不可追求的。社会良知就是个人良知,个人正义就是社会正义,个人需求即是群体需求,群体利益即是个人利益,其中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天佑吾土》中阐述了一个地方文化生活从理性、自尊、精神灵性的追求与物质享受的追求平衡、生命的价值是否可以超越价格利益的评断等四个方面的评鉴标准。林清玄进而指出:“我们在经济上得到的利益只是社会利益的一小滴,我们在文化创造上的一小步却可能是社会发展的一大步。”人生不过数十寒暑,转瞬即逝,就连最会投机的人所能得到的利益也是很有限的,可是我们在文化生活的提升上所付出的心血与所收到的效果,绝对是成正比的,是恩泽于子孙后代的。所以,创建文明与艺术的丝路,乃是千秋大业,不可小觑。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