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声声荡水乡——岩石劲松
时间:2021-01-20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水镇——就是这么一个温柔迷人的词!但是,我想写的,不是那种浓郁深情的江南水色。那是我祖祖辈辈辛勤耕耘的土地。是夜郎故国南部的一个小县城,也是我魂牵梦绕的土地。我的家乡是三都县。
听长辈说,这里(指县城)解放前只是一个小村庄,村里铺着蓝瓦木吊脚搂。一条名叫刘度河的河流在村庄前悠闲地流淌着。河边有许多枝叶垂向水面的榕树,树下停泊着十几只大小不一的渔船。我觉得应该是另一个“小桥流水”的场景。今天,刘度河仍在流淌,滋养着岸边茂盛的榕树。然而低矮的木臂早就不见了,有一排排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也有交通繁忙、霓虹闪烁的街道。
刘度河是我家乡的母亲河。它像一条弯弯的玉带,镶嵌在故乡的土地上,哺育着两岸水、苗、布依、汉、侗等勤劳淳朴的村民。就是因为这条河的不朽滋润,也因为我们水族人在家乡占了很大的比重。不知何时,“水乡”这个亲切而富有诗意的称谓悄然产生,像鸟儿一样传播开来,成为家乡三都的别称。
水乡之美,在于山清水秀,阳光明媚,风景秀丽,瓜香饭香,更在于淳朴独特的民俗风情。
有一个盛大的节日,——端节,它持续的时间是世界上最长的(49天)(水家人称之为“借端节”)。在最后的节日里,必不可少和受欢迎的活动之一可能是打铜鼓。
每年10月的秋天,瓜熟了,橘子熟了,田里收割的稻子已经收完了,会筋疲力尽。这时,每一个水家的脸上都会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人们都在为今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的到来做着准备。
绣新衣,杀肥猪,钓田鱼,做香肉,选糯米……大人忙个不停。孩子们一边玩,一边掰着手指头,期待着日日夜夜最快乐的时光到来。我们到了!我们到了!终于到了!正月初一,水家人民穿上民族服装,祭祖迎客,坡上观马,一派喜庆景象!不用说,韭菜包着的香鱼,豪放响亮的“溜溜球”吐司,千人拥簇的马如飞建筑和斜坡活动,各村传来的悠扬浑厚缠绵的铜鼓,都让人陶醉。
不知道今年第一个铜鼓是谁吹的,也不知道铜鼓是从哪个村先吹的。我只知道从12月1日(农历八月)开始,栅栏上就能听到这种美妙的声音。一开始声音有点稀疏,但渐渐开始密集,范围扩大,声音好像越来越大。直到最后都变了,整个水镇的鼓声不绝于耳。似乎预示着节日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就像是在给远方的客人打温暖的电话。
听着!多美的铜鼓声啊!这似乎是一个古老的仙乐,在那里一些不朽的东西被意外地留下了:简单而强大,铿锵而缠绵。倾听让人快乐,倾听让人精力充沛,倾听让人神清气爽。即使现代管弦乐队一起演奏,恐怕也很难演奏出这种美和大胆,这种变调和余音,这种简洁和清晰。
快看!敲铜鼓的水甲男子,黝黑的脸上带着微微的笑容,看上去专注而又充满幸福。我看到他一只手拿着筷子,打在鼓边上,打在鼓面上,同时挥动左右双手,配合得那么熟练,那么流畅。悠扬铿锵的鼓声夹杂着清脆的节奏像流水一样在这波浪潮中倾泻而出。
弯腰站在铜鼓背面的人是鼓手的“同伴”。只见他双手捧着一个木桶,有规律地伸缩进铜鼓里,进进出出。不要低估这个伙伴的作用。铜鼓圆润美妙的变调是他的功劳。没有他,鼓点就像公路边笔直的绿化带,绿意盎然,整齐有序,却缺乏韵味。
在现场,除了打铜鼓的“伙伴”,往往还有一个“第三者”,就是打牛皮鼓的人。牛皮鼓一般都比较高,鼓手一般都是膀大腰粗的男人,可谓绝配。其实牛皮鼓主要是作为铜鼓的“陪客”,提供“冬冬嘎,冬冬嘎”的节奏,声音也不远。
整个节日期间,无论你走在水乡的天边村旁,还是古山路上,都会听到一种或近或远的美妙声音。简单悠扬,铿锵袅袅,是水家人的铜鼓声。这面铜鼓的声音,诉说着水家的古老和淳朴。这面铜鼓的声音,诉说着水家人民的辛苦和希望。这面铜鼓的声音诉说着水家人民的幸福安康。
来吧,我的朋友!请来到这片神秘的土地,聆听最原始的音乐。请来到这个古朴的水乡,聆听商朝的问候。请来到这个美丽的水乡,感受最动人的民族脉搏!
莫的仙音哪里出?十月,水镇铜鼓声悠悠!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