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顶山茶香(散文)
时间:2021-01-15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初冬,江南的天气依然温暖多彩,生机盎然。清晨的阳光照耀在我的办公桌上,一杯雾气升腾,带着淡淡熟悉香味的茶,蠢蠢欲动,呼之欲出。茶入口感觉醇厚清新,充满闲适,让我想起了鹤顶山云茶的往事。
鹤顶山位于福建省和浙江省的交界处,海拔近1000米,以鹤形山峰命名。这座山终年云雾缭绕,温度低,湿度大,适合茶树生长。山上云茶色青翠,芽叶嫩白,香如兰,广为世人称道。
1976年春天,我穿上军装,本该驶进大海,守护大海。然而我被政治部选中从事新闻工作,一头扎进了文字的海洋。第一个采访任务是鹤顶山官兵帮人保护茶树的事。那天雾茫茫,车越高雾越大。山腰上的云就像一条抖掉的白绢,仿佛一只手就能扯下一块,割下一串水珠。接近山顶时,羞涩的太阳露出了笑脸,满山的茶树井然有序的排列着,就像整齐雄伟的绿色广场,绿叶翻滚,晶莹剔透的水珠,更显活力。突然想起有人说这里的云茶比丘陵平原的茶更有品质和口感。一定是靠近天空,吸入仙气,洗雾浴,喝花蜜。采访中,军民保护茶园的故事,战士们歌颂茶德的日记,茶园的传统制茶工艺,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山上官兵吃苦耐劳,意志坚定,真是可敬可佩。那棵树的茎不高,但根很深。不花不果但叶子细腻的云茶很受欢迎。我有责任告诉更多人这里的美好,让茶香飘得更远。
第一次见到鹤顶山的云茶,我是打心底里有好感的,但是经过一个“决定”,真的很喜欢。每当研究资料的时候,“旧闻”们就习惯于泡一杯云茶,在浓浓的茶香中思考。看起来大气优雅,“字出茶来”的确是巧合,但我就是佩服。尹晴(后来的大作曲家)来访时,大家对我刚从鹤顶山带回来的新茶赞不绝口,说说报纸和歌曲,各抒己见,谈笑风生。同时基本上肯定了《茶林军民保护》的文稿,但深感遗憾的是不碰茶。我觉得茶也是一样,茶不好就很难理解,不能理解茶的内涵就很难写出好的茶文。于是我做了一个“决定”,让我马上学会喝茶,负责“采购”新鲜茶叶。刚开始觉得舍不得,苦茶难进。当我进入我的胃时,就像很多事情一样,没有快乐和灵感。但过了几天,我慢慢尝到了苦茶里的清香,杯里伸出的绿叶像玉块。在水里跳舞仿佛是一个活生生的精灵,仿佛我可以和你说话,让你过滤掉烦躁,放松。茶中有灵感,茶中有智慧。
清香的茶伴随着清爽的精神。一个多月后,我写的随笔《斥“法家爱民”论》和刘副政委写的文章《江青的“不治之症”》同时发表在《浙江日报》第三版(日期已忘)。本人是行业新手,这篇文章应该算是省报第一篇发表的作品,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第二天晚上,有人通知我赶到刘副政委的办公室。主任很和蔼,招呼我坐到沙发上。他亲手给我泡了一杯香茶,告诉我,你小小年纪就能写出大文章,很好,你要继续努力。聊了一会儿,村长给了我一听鹤顶山最好的云茶,让我“好好尝尝”。当时就受宠若惊。我想礼貌地拒绝,但我害怕
一次采访,一个决定,一罐茶,让我和鹤顶山的云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面对干灯怎么写,或者处理复杂的事务,我总是把茶作为我的伴侣和朋友。几十年后,我读了唐代茶圣的陆羽《茶经》,收集了一些茶具,但一直不敢品茶。因为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以只能回忆一些与茶有关的往事,聊得舒心。说到喝茶,我尝过“青、黄、白、黑、红、绿”六大系列的茶,还收到过庐山、天台山、砀山的云茶,作为朋友的礼物。不过总觉得鹤顶山的云茶有意思,有意思。或许有我不平凡生活的味道,有丰富我人生的意义。也许这是我最初的魅力和我执着性格的结果。
好的值得回忆,回忆更好。香云茶的往事从我的心头涌入我的笔下。话虽浅薄,却是真的。在写作之前,我先介绍一下一起爬进茶园喝茶写文章的“旧闻”。在我宿舍待了快两年的刘老师,从《人民前线》报社调去当记者兼社长,肩上扛着一颗耀眼的星星。然而他在严复的口音依旧不变,依旧那么亲切的叫我。陈老师也是师弟,定居浙南,与扬子江南北闻名的报团笔名“詹镇安”十分吻合。一直“浙南作战”,成为军界资深记者。他的作品很多。近年来,格律诗在诗坛声名鹊起,令人赞叹。他经常和我聊过去,聊茶,让我一直在意鹤顶山,唇齿留香。(江苏王国平)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