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变化
时间:2021-01-13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儿子在县城蒙族高中毕业后,考取了鞍山钢铁学院。我夫妻送他回家,他心里一时空落落的。他在县城读书的时候,一个月还能回来一次,所以半年要见一次面,这让他觉得很自由。女儿在北京很远的地方就业,毕业于阜新的一个蒙古族老师,得知她安慰了我夫妻,专门给我们买了一台电脑,也是网上的。这台电脑是高科技产品,不同于按下开关就能看节目的电视,它需要知道如何操作程序。我女儿教我们就像我们是新生一样。没几天就大致学会了,具体还不太清楚。慢慢学。哈,真的很好。曾经有人说,一个读书人,不出门就知道世间的一切。现在是现实了。看,按鼠标,嘿,内容图像会闪。真是随心所欲。老婆乐得合不拢嘴,好像刚结婚一样。她的脸是春天和年轻的。这就是变化。看看房子内外的各种电器,彩电,VCD,电风扇,电子琴,电子石英钟,时尚家具。厨房里有冰箱、电饭煲、电磁炉和煤气罐。院子里有两辆凤凰牌自行车,挺新的。还有一款小鸟电动车,最近买的。真的是百感交集。这是改革开放给我家带来的巨大变化。科技进步,政策富民,变化惊人,真可谓日新月异。改革开放是富国强兵之道。
电脑安装并并入网络的那一天,有很多乡亲来我家欣赏,他们惊喜又好奇地赞叹。感受巨大的变化,聊聊过去。先说农村的婚庆购物。1979年结婚。当时有四大件,分别是手表、缝纫机、挂钟、自行车。但是我没有放在上面。一是没钱,二是没票。那时候什么都是凭票供应,物资短缺。所以父母给的两个卧柜都涂了红漆,柜子上的手电筒算是家用电器。还有一面小镜子给我梳头,用大碗。大镜子还是借别人的。苦吗?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冬天,我用自己积攒的钱买了一台缝纫机,用起来很方便,还为别人做衣服,给家里增加一些收入。果然客户多,收入可观。第二年,我又买了一辆自行车,凤凰牌。我以前骑过车,经常不是爱绑就是掉链子,所以不抬口气。刚骑上新自行车,心里好美,好像是新女婿的心情。很提神。没有点怎么上班?我和老婆各有一块上海牌手表,戴在手腕上。我对妻子说:“我给你一块新手表。”老婆苦笑。因为这个时候材料比较充裕,不用买什么票!
再来说说文化生活。从前是纸筒小号,八毛钱。1987年冬天,我又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金丰牌。当时我村只有五个。哈,天一黑,邻居们就像赶集一样来我家看电视。吃完饭之前,坐在炕上,占满整个地方,等着来台湾看电视节目。晚上六点才来台湾,只有三个频道,一个辽宁,一个央视。节目没有预告,我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大家都很热情,坐在半夜,走之前把炕凉了,然后就能睡觉了。当时,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在中共八大上阐明了,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多么深刻、现实和具体。我很期待邻居能尽快买电视机,这样我就不用来我家坐凉炕头了。哎,不说了,没几年,黑白电视就流行起来了,彩电也相继出现。2001年,我村有三台彩电,我家就是其中之一。同时还连带买了VCD,而且,嗯,晚上又来了一大群邻康,看到他们的头像才罢休。太新鲜了,放个CD就能走出来。今年家里也加了落地扇。起风了,人身上都是汗味和脚臭,都出去了。后来家家都买了VCD,不来了。
交流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以前女儿在阜新蒙市读书的时候打电话,总是先打别人家的电话,然后让我们去接,极其不方便。直到2002年,我还装了一部电话。女儿打电话来,她妈一看号码就知道是谁。她脸上挂满了笑容,和女儿愉快地聊着,聊着爱妈妈。2005年,我和老婆同时买了一部海尔品牌的手机。挂在腰上,来电吱吱,又惊艳,又帅又舒服,赶上当县领导了。情侣们报告他们的家庭感受,就像他们在身边一样。其实我在学校上班,离家只有五英里。如果她想再和我说话,就不需要传达了。说到手机,我给你讲个笑话。我一个同事早年没开过BP机,价格几百。买了一个挂在腰上,得找人或者找人找找,可以去电话站接电话。我的同事,挂了四个月的BP机,没人陪他打,就白挂了,装腔作势。什么原因?当时电话很少,不方便。就在几年前,BP机被淘汰,手机开始流行,差不多一个人。在古代,有一个“千里眼,千里眼”的神话。现在说话,拍照,手机发,都可以从不同的地方接收,大家都是神仙。
还有交通。我就说买辆凤凰自行车,骑个新媳妇。现在,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也很受欢迎。我这条街有十三户,只有两户没有。最近买了一辆小鸟电动自行车,58岁。我对骑机动车没有把握。骑一辆电动自行车。那天我骑着它,带着中秋礼物,去看望老丈人,其实是想炫耀一下。让他老人家看看,老人还不算老,手上戴着手表,腰间挂着手机,穿着大西服,脚上穿着亮皮鞋,座位下放着电动车。对她女儿来说是成功的。他看到的时候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摘下300度的老花镜,擦了擦眼睛,冲我笑了笑:“舅舅来了,是新来的吗?”眼神流露出欣赏,溢于言表。说到交通,一定要有车有好路。农村有柏油路,今年夏天村里的主要街道都铺了砖路。下雨下雪,交通顺畅,不再泥泞粘稠,可以照常出行。
再说说生活。从前,谁有一个吃“大书”供应食物的员工,谁就是上帝。每个月都有面粉和大米还有豆油,虽然不多,但是比老农每年只有几斤白面的情况好多了。进了县城就出去吃饭,粗粮餐馆,面粉加大米的旅馆,馒头米饭都是要粮票的,没有粮票不上菜。买水果吃的时候,还需要粮票。买一斤就需要七两。农民哪里有粮票?就是希望公社干部下乡回家吃派饭,早上给三两,晚上给三两,中午给四两,一毛钱。这一毛钱,让儿子买糖果,省下四两粮票出去探亲买水果。当时只有一道菜,豆腐,粉条,白菜,红薯酒。现在不谈客人,找人干点活就得炒六八个菜。那时候客人比不上你。现在有蔬菜大棚,你还吃新鲜的黄瓜、豆类、芹菜等。冬天。只要不费事包饺子,米袋子,白面袋子,厨房房子都放在地下。和大豆油一起放进锅里,煎饼金黄,香喷喷的,你说生活变了多少。
看看这个城市的变化。你一进城,就能看到一排排的高楼大厦和商店。大的有购物中心,小的有日用百货,各种精品店。商品种类繁多,应有尽有。服务态度也不错。我一进门,售货员就迎上来笑着问买什么,然后介绍了一下,让买家很尴尬。以前货少,态度不满意。“同志们”长期不理顾客,织毛衣,聊天。现在可以热情了。商品生产的经济效益。从前县城中心只有一个大百货公司,房子中间有两个大的,上面有百货公司,四面都是五金。还有一个花纱出口,就是芝士屋。冬天集市人多的时候,花纱出口挤,汗肯定要挤出来。经常有人丢布票。只有两家餐厅。另外还有一个食堂,卖大米,灯油,茶叶,盐,醋,酱油,还有活动,是几个退休老人办的。当时没有卖衣服。后来公社供销社出来卖韩丝,也叫哆嗦布。他们排着长队,起得很早,颤颤巍巍的布也没买,却冻得瑟瑟发抖。天鹅绒裤子大,皮大衣穿在南北,在路上叽叽喳喳。然后是邢克亮,还有哔叽卡,还有黑呢子,蓝呢子,学校嘟嘟嘟,一切都是一阵风过去。现在再看上一集,卖衣服的就像挂干白菜,随便捡。如果换季了,店里又会贴出亏本销售,忽悠你要钱不要货,真的比你刚来的时候买还省钱。
看看现在,想想过去,真的是天地,变化太大太惊人了,城里人和乡下人没有区别。真实的是:美好的生活,芝麻开花了!
这篇文章是张国明讲的,刘洋写的。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