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记忆中的味道


    时间:2021-01-06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想家?这是什么东西?在很小的时候,乡愁就是余光中诗歌里的小邮票、窄票、短坟、浅海峡。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乡愁应该是萦绕在鼻子里的家乡特有的味道。

    我出生在湖南省东部靠近罗晓山的边境城镇金港。这里是“烟花之乡”,也是烟花始祖李逸的出生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在对付烟花爆竹和银粉白药。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耷拉着脑袋的孩子,都或多或少知道制作烟花的手艺。烟花作为一项众所周知的事业,在90年代达到顶峰,各种烟花厂和家庭作坊遍地开花。可以说,在当时的金刚,一条路上十户人家有九户是烟花作坊。但是,俗话说,宴席皆有尽头。金刚的烟火盛宴在20世纪初逐渐开始降温。所以,当我们这一代人开始理解的时候,它只能抓住这个狂欢的尾巴。但是烟花在金刚和浏阳的地位是绝对不能忽视的,所以即使是尾巴也足以让我印象深刻。

    作为老烟花作坊的最后一代,我对烟花一直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当我能够自己翻身的时候,我跟着爸爸妈妈在烟花外筒的生产车间里。废纸堆放的地方,水泥房角落的木板围着,方便我的操场。我爸我妈在卷纸、剪纸、打捆……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这些制作烟花外筒的基本流程。而我呢,在一边的废纸堆里打滚,撕纸自娱自乐,累了就挖个坑躺着,扯点废纸盖着,随意开始睡觉。那些卷子,其实都是很劣质的,随意一搓就掉了一串粉毛。它们总是散发出一种放置很久的树皮,混合着粘合剂的味道,但正是在这种味道下,我可以睡得很香几个小时,而不会打扰努力工作的父母。

    后来渐渐长大了,是时候帮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了。当时家里还设了一个小作坊,父母腾出一个大房间来结封鞭炮。在后院,以前养兔子的猪圈变成了装火药的危险场所。一般父亲在装捆好的外筒的时候,大家都要离开后院,只剩下父亲一个人默默工作。那时,我会坐在前厅,走到后院的门口,看着露出一角的猪圈屋的屋檐,呼吸着空气中硝酸盐的味道。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味道的名字叫危险。小作坊很久没开了。不到两年就因为人手不足和政策的改变而解散了,但是硝酸药那种如果不是的味道并没有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从小只会做烟花的父母,无法马上摆脱抚养两个女儿的这一项,也无法马上学会其他谋生之道。所以我们会继续做烟花,但是这次改成了插引线,手动放鞭炮。这些都是建立在枪管已经装满火药的基础上的,所以那种危险的味道一直伴随着我。

    直到上了小学,禁止私人制作烟花的政策全面落实,父母终于决定跳槽。事实上,跳槽只是进入专业工厂,工作没那么危险,但还是和烟花制作有关。所以父母那一代的金刚们,一辈子都和烟花有很大关系。

    现在,近距离接触制作烟花对我来说已经很难得了。烟花厂制度化,普通人不允许轻易进入。父母做的工作离烟花制作的核心技术还很远。在一定程度上,烟花正飘离我的生活。但是只有我知道不可能。这辈子,带着烟火的缘分是断不了的。在每一个浏阳人眼里,无论是什么样的场合,婚礼,生日聚会,葬礼,还是各种开心的事件,烟花的存在都是不可或缺的。挂鞭炮会驱走一年的困难和不幸,给来年带来和平与希望;一桶烟花在喜庆的气氛中欢乐幸福地绽放;烟火照亮了孩子们最美的笑容。烟花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的生活中,但它燃尽后,留下的味道是一样的,无法替代。每次放完鞭炮,我都会走到外面,感受微风,把安心的味道带到身边。每年的除夕夜,总是习惯在长长的鞭炮声熄灭后,安详的睡去。

    来长沙读书的时候,总听人说橘子洲的烟火晚会,外省的朋友不停念叨,想看一看。一年过去了,终于有机会享受了。说实话,对于我这个在烟花中长大的人来说,你要我说烟花有多好看。不能多说,毕竟看多了。可是为什么我还想看呢?其实吸引我的不是五颜六色的烟花,而是烟花燃烧后空气中淡淡的烟味。

    如果你问我,味道好吗?嗯,还是没有我老家香。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