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与美同行──《谈美》读后感


    时间:2021-01-03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苏格拉底说“美是难的”,美是很难定义的,也没有具体的标准,但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美,它像字母一样告诉我们美的答案。亲切自然的话语让枯燥的美学理论平易近人。它就像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下,告诉我们美的启示,牵着我们的手,逐渐了解美,了解它的问题,掌握它的体系。

    在不同的人眼中,古松自然是不同的。朱光潜先生以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为例。他们三个同时来看古松。木商的“务实态度”强调物对人的利益,以善为最高目标;植物学家的“科学态度”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以真理为最高目标;画家的“审美态度”重在物象本身,以美为最高目标。事实上,他们每个人看到的古松形象都带有主观色彩,这是每个人自身性格和品味的反映。美也是。只有用审美的眼光才能看到美。这个世界不缺美。需要的是敢于探索美的眼睛,善于发现美,在追求中一步步发现美的存在,用心创造美。表面上看,美是最没用的。然而,使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是,他们在饮食男女以外有更高的志向,美是其中之一。所以,“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审美体验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一面”。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美人都已逝去,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与失败也已逝去。只有艺术作品才是真正不朽的,才能照耀过去和未来的黑暗天空。

    作为同一棵树,我们觉得它的倒影比它本身更美。那是因为当我们看到树本身时,它只会让我们想起与生命密切相关的东西。例如,它可以让我们享受凉爽,燃烧火焰。这样想并不诗意,也不美好。倒影是幻境,和现实生活没有直接关系。当我们看到它的倒影时,我们只会注意到它的轮廓和形象,就像一幅画一样。美和树本身与它的倒影相对于现实生活的距离的区别,就是从这个区别开始的。美和现实生活是有距离的。艺术源于现实,但又不同于现实。艺术是一个有情的意象世界。艺术家创造意境,不断追求艺术境界的提升。不断探索和追求人生哲学和人生意义,在宁静的意蕴中孕育着对生命和世界的热爱,在超越现实和诗意中回归生活。所以,美和现实生活是有距离的。当我们想要感受事物的美好时,我们必须从适当的距离去看待它们。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岸边争论鱼是否快乐。庄子认为鱼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自己的感知和情感。而这种心理活动叫做“共情”。当我看一个东西的时候,“我想”它是怎样的,它其实是我内心映射的体现。我们看待事物,不仅对事物感同身受,还会把事物的态度吸收到我身上。审美体验是我对事物的情感和兴趣的循环交流。审美经验是逐渐积累,不断陶冶我们的情操,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虽然人可以感受到并认识到美,但在回答“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时,答案千差万别。就像我们看着同一个东西,我们的感受是很不一样的。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对事物的同理心,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审美感受是因为我们对事物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心理活动。所以文人看秋,有的有“叶落如瀑喷”、“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露如霜”的孤独感,有的也有爽朗的“我说秋胜春朝”、“看万山红,层层林染;满江碧头,百战。”英雄。人有不同的心情,所以秋天给人不同的印象。但是人、人、物都有共同点,都是互相认识的,不然庄子也不会知道鱼的快乐。

    美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和欣赏美。审美经验的积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给了我们精神上的修养和精神上的享受。让我们与美好的事物同行,相信在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中,生活必定充满情趣、价值和意义。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