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
时间:2020-12-30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一本好书像春风一样沐浴着你的心;一句强势的话,就像一壶陈酒;一首优美的歌,能勾起一点忧伤。这就是书的力量。能让英雄所见略同;读书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寂静在其中,欢乐在其中!
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宇宙的本质,天地万物,人类的根;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知道牛顿三定律,没有万有引力的结论我们是活不下去的。
阅读的选择很重要。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没有渊博的知识,你可能无法区分好书和坏书。仿佛不经常喝酒,得不到酒的醇香;如果不经常品茶,就不会有茶的香味。欣赏和判断文学的能力是通过不断的阅读和学习形成的。
培根说:“各种精神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换句话说,具体一点,无理取闹,不明智,迷茫无助,自找麻烦,都可以通过读书来治疗。牛顿说:“如果我看得比别人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换句话说,学习了上级的思维,你就会变得有远见,优秀。
不管一个人有多聪明,如果他不经常学习,他就会像钟勇一样消失!人不可能天生就什么都懂,也不可能天生就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是非判断和逻辑推理是后天习得的。只有有了书中的线索,你才知道如何思考;有了判断的标准,才知道怎么判断。就像看着别人编织,你知道从哪里开始,从哪里结束。然后,当你学会了编织技巧,掌握了,你就可以判断别人编织得好不好。
我以德敬贤,敬当代学者前辈。但他们不一定有每一个正确的观点,作家不一定有每一部优秀的作品,每一部优秀的作品也不一定有每一句正确的话。比如汉代学者提出:三纲五常,宋代学者提出:女人饿死是小不名誉还是大不名誉。叔本华说一个人不要读太多,梁实秋写颜回三十三岁去世。看来读书需要自己的判断。再比如: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告子说人无善恶。孔子没有挑出人性的善与恶。他只说:“性相近,学远。”倡导人性向善,行善。看来读书需要自己思考。
中国有句古话,外面的世界还有人。说白了,那些网文作家和三流作家……不一定比普通人读的书多,也不一定比普通人写的好。一个人要想爬得高,就要研究如何取悦别人;一个喜欢写作的人如果想出名,也会研究现在的人喜欢读什么。真正有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学者,是不会为了迎合世界而放弃真理的。
大多数人只看表面,不观察自己的行为和美德。有些人看到和自己不一样的人会认为自己没有面对现实。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读书之后才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观察力和洞察力。只有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知道客观和主观的区别。
不管是哲学家、作家还是艺术家,他们都比普通人更关注现实社会或者热爱生活。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果脱离生活,他的作品很难成功,他的观点可能是苗论,他的故事可能是荒诞的把戏。
人们希望得到哲学意义上的人的民主,继承儒家意义上的前人之仁。而不是仅仅把谈话当成一种学习,仅仅把谈话当成一个口号。每个人都向往稳定的社会,向往平静美好的生活。
有时候,当你在现实世界中被欺骗,被自己的人格侮辱,被看到丑恶的嘴脸,或者遇到不文明的行为,你会对人性失望,你会怀疑圣人和哲学家,甚至认为他们对人性的要求太高,也许这个世界根本做不到。然后慢慢彻底对人性失望。也许我们会慢慢放弃仁,随波逐流,随波逐流。但是每次拿起一本书,我的心又躁动起来,又平静下来,对美的向往又燃烧起来。我感觉到有一种力量促使你不要放弃,所以我相信并期待世界上有真善美。
事物是对立的,互补的,对立的,统一的。有美就有丑;有善有恶;有仁,有不人道;有德,无德。看到世态炎凉,人心险恶,依然热爱生活,勉强算读书和理解。
虽然还是达不到仁、德、君子的要求,但至少要看到好人、四气,没看到好人也要自省。从你能做的开始。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减少无聊的聚会;把吹牛的时间花在学习上。努力从生活的点滴中提升自己。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时候,不要着急,不要着急。“人家不知道也不着急,不是君子。”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