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为什么别人显得更加“讨喜”


    时间:2020-12-28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有一段时间,我在微博上开始了一个话题。题目的内容大概是“你很红吗?”之后有很多人私下问我,说觉得自己开朗乐观,对人真诚善良,但是没有群里其他人受欢迎。

    我突然想起了我的高中时代。当时我学习成绩不错,但大概是太贪玩了,学业没有达到巅峰。当时天真的以为成绩好的人应该更受老师和班主任的喜欢。其实并不是这样。

    除了小马和康康这两个我们班长期排名前两名的稳定生,比较受欢迎的是当时中低年级的学生。当时我也不满意,私下抱怨自己不够优秀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爱护。

    两年后,我开始上大学,遇到了L,一个典型的成绩不好的女生,但我成功的融入了我们所有的老师甚至辅导员,而我依然保持着成绩不错但没有被太多宠爱的状态。

    我和l谈过了。我问了我一个问题。

    她问:“你以为老师是什么?”

    我有些疑惑的看着她,似乎很疑惑她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

    我叹了口气,告诉我:“你在老师面前看起来太恭敬了。”

    我问她:“尊重有错吗?”

    她说:“尊重自然是对的,但不能太尊重。你真的要对老师有礼貌,但别忘了老师是普通人。他不需要你战战兢兢的面对他,也不需要你简单的回答他。有时候,他希望你大方一点,不卑不亢,不畏惧。过分的尊重只会拉大你们的距离。有时候你跟老师开一两句玩笑,会让他觉得你离自己更近了,自然离你更近了。”

    听了我说的话,我似乎突然明白了。在整个高中生活中,无论请假、提问什么的,在老师面前总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从不跟他们打招呼,也不太多交流,自然让人觉得难以接近。

    这时我回头一看,突然发现,当时老师爱的人只有两种:第一种是像小马、康康这样勤快、心无旁骛、潜心学习的人;另一种是嘴甜,喜欢笑,把老师当朋友的人。

    至于我,两者之间好像没有职业,心里有别的想法,所以很委屈。

    当然,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老师和同学之间,也广泛存在于朋友的交流和相处中。人类现实的接触和交流决定了一个人朋友圈的独特性。因此,有些人开始在不同的朋友之间形成对比。可能有人会觉得,XX在别人心中似乎更受欢迎,更受关心。

    我有个朋友J,是个典型的外向女孩。她交了很多朋友。然而,每一次,她辛辛苦苦交的朋友,最终都和她交过的朋友成为更亲密的朋友。因为这个原因,J很受伤,来找我投诉。

    我从J身上看到的是她过度的热情。我们都说了,和人交流重要的是温度。这个温度一定要保持适中,不能离人太近,也不能太远。就像L,每次刚认识的时候,在双方还不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和性格特点的时候就开始和人交朋友。这样过度的活动和热情,只会让人觉得这个人太轻蔑,不够真实。自然,他们的第一反应也不会太接近这个人。

    为了在朋友中更受欢迎,除了前期适度沟通的原则之外,以后还需要保持一颗公平的心。

    生活中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朋友之间。朋友越多,发生矛盾时就应该越公正。只有做到这样的不偏不倚,才能在朋友中形成一种信誉度,威望,人缘。

    自然,人们说的比较通俗的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谁在学校更容易得到奖励;工作中谁更容易升职加薪;文艺活动中谁会更受表扬;在日常生活中谁能得到别人更多的善意和关心等等。

    其实这一切都只是我太在意太在意。当你在意谁看起来更讨人喜欢的时候,也许这个人是在倾注自己最喜欢的优点,全心全意的变得更强更大。因为他们没有杂念,没有杂念,只是随意在自己的小土地上成长,所以更快乐,更满足。他们不会太在意,所以不会抱怨别人,也不会让自己活在悲伤中。他们散发出真正的阳光和积极的进步,所以他们的光更明亮,更令人愉快。

    其实这个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多比较,只是我自己内心的杂念罢了。当你真诚的对待一切,对待每一个人,遇见你的人既不卑微,也不卑微;遇到弱者,要善良,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努力提升自己。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会像金色的阳光一样照耀整个世界。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