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与年画
时间:2020-12-27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春联在古代被称为符涛。符涛这个词来自传说。相传东海独硕山上有一棵大桃树,由神茶和雷宇守护。遇到拜恶鬼,就用芦苇绳喂老虎。于是黄帝做了一个驱鬼的仪式,立了一个大桃木人,在门户上画了申屠、雷宇的形象和老虎的形状,并挂了一根芦苇绳来抵御恶灵。在红木板上画申屠和雷宇,或者在门边挂写二申的名字,以示辟邪。后来雕刻在红木板上的雕像逐渐演变成雕刻的文字和对联。据史书记载,在红木板上雕刻对联始于五代后蜀宫廷。
“除了鞭炮声,春风还温暖着屠苏。千户总是以新换旧。”王安石的《元日》生动地描绘了春节和庆忌的传统民俗。
年底,成千上万的家庭贴春联。“鞭炮声两三声变年龄,梅花四五点春于天下。”“门前绿水笑,屋后青山春。”烘托新年快乐的气氛。“一梅,二蝶穿花。三春斗,四海争。”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春天碧玉遍地,秋天花生遍地."一年的计划从春天开始。“春晚不会浪费一千美元的一天,它肯定会与时间赛跑。”珍惜时间如黄金。
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也就是十二生肖中的鼠年。猪年岁末,念“喜讯满天飞”;祝一年四季丰收。”“盈盈吟歌,蜀柳色;老鼠必须用奇妙的笔染春。"
先说年画。中国年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一页,历史悠久,富有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中国年画包括天津杨柳青年画、吉林年画、山东潍坊年画、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广东佛山年画。中国年画自宋元以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主题多为吉祥祝福、祈福,如辞旧迎新、五谷丰登、春满园、福娃、生肖、剧照等。在美人画、洋画、挂历盛行之前,老百姓过年都买年画。记忆中,冬至过后,奶奶会去新华书店挑年画,配春联。她说这是中国新年非常重要的事情。
春联和年画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春联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展示了中国语言的独特魅力,是中国语言艺术的结晶,中国对联的双重性、工整性、通顺性、协调性,以及语言艺术的含蓄性和趣味性,是其他语言无法企及的。在众多年画中,天津杨柳青年画以其木板手工绘制和“钩、雕、画、裱”的精湛工艺而闻名海内外。杨柳青年画是中国新年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春联、年画在清代中期达到顶峰,民间书画对联水平达到顶峰。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春联和年画也逐渐从流行走向衰落,就像一个时代的背影,正在慢慢远去。写到这里,有点担心曾经被大众喜爱和普及的大众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会逐渐离开我们。
所以我有一个愿望,春联和年画,中国民族文化的粗玉,有一个意大利文艺复兴。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