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记忆
时间:2020-12-27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走在过年的城市里,小时候农村过年的情况总是出现在眼前。在我的家乡皖东古雅的小村里,每到过年,不分男女老幼、贫富贵贱,大家从头到脚都被换掉。在物质生活匮乏的时代,过年时父母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管你有没有钱,都要干净利落地过年”。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会给孩子和大人添置新衣服,钱少一点的家庭会把外套脱下来洗一洗,作为腊月过年的新衣服。
元旦早上,家家户户都会放一个“开门器”。“开门炮”就是开门的时候要放三个大鞭炮。门炮放出后,可以放“千头”。
小鞭炮”。开门前,全家人都要起床,穿衣整齐,洗漱后再开门,起床洗漱过程中不要有噪音。家家户户都很重视开门炮。门炮响不响,说明在新的一年里,家事顺利不顺利都在腊月二十。每个家庭都会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拿出鞭炮晒太阳,以防止水分影响鞭炮的质量。村民会说家里最勤快,会受到村民的表扬。所以每个家庭都会为之奋斗。
大年初一的早上,孩子们是最先热闹起来的,已经出了家门的孩子们,正拿着开始起落的开炮的鞭炮在跑,看谁家的鞭炮又长又响。寻找地上无声的鞭炮。如果有人的门没开,平时可以敲门,但是大年初一的早上,孩子只能站在门前出声,不能敲门。谁敲门,户主不高兴,村民就会嘲笑孩子的父母,说父母没规矩,孩子没教养。
大年初一早上,每个户主放开开门器后都会去同一个家庭,也就是去看望村里最年长的人。不管是不是亲戚,平时都很亲近,即使和长辈或家人疏远,也要去看望。而在这种定力下,等村里的人都来了之后,再去拜访每一个家庭。最好的自制糖、瓜子和香烟将被放在每个家庭的八仙餐桌上。谁家糖多品种好烟,说明家里人大方,生活好。家家户户都在偷偷尝试,这是一场气势磅礴的较量。这样的场景,温馨细腻。
在我的家乡,过年时间的概念相当模糊。一进入腊月,就到了准备过年的阶段。家家户户都开始煮元宵面,煮红薯,磨豆腐。一般来说,大年三十中午是不吃饭的,大年三十晚上才是真正的“去旧换新”时间。
第一个月是“新年快乐”的日子。大三的习惯是先去长辈家,表示尊重和拜访。拜年顺序是大年初一拜堂叔,大年初一拜堂叔,大年初一拜堂叔及其身边,大年初一拜堂老丈人,其次是同行。同行拜年不要紧,迟到也不要紧。有意思的是,长辈承担了这种“拜”之后,就可以给拜年压岁钱,留着随身携带的礼物享受了。不允许同级或下级。你一定要把对方带回去的礼物原封不动的带到对方家里,或者换成更好的礼物。留下来或者不顶礼膜拜都是不礼貌的。
大人盼耕,孩子盼过年。最热衷过年的孩子,就是过年前几天掰着手指头的孩子。新年到了,他们穿上新衣服和新鞋,兴致勃勃地挨家挨户。平日里对他们认真甚至严厉的成年人,这个时候都会很亲切的和他们打招呼,让他们对自己受到的礼遇感到兴奋。
对于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工作了一年的村民来说,他们有一个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浓浓的新年祝福被几条短信取代,甜甜的自制糖被超市琳琅满目的礼包取代。“拿刀割麦子,回家过年;草盖驴蹄,是过年拜年时无忧无虑的新年情景。只能留存在童年的回忆里,在晚饭后父母的闲聊中重现。
对于出生在农村,现在生活在城市的我来说,对家乡的童年过年有这样的眷恋和留恋,这既是对童年过年的眷恋,也是对邻里的留恋。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